输入外劳议案通过 工联会强调好工实有人做 商界:缺人毋须争辩
立法会今日(20日)续会,讨论“加快输入人力,补充本港劳动力”的议员议案,提出议案的批发及零售界立法会议员邵家辉指,香港历经“黑暴”及3年疫情后,社会已经复常,但行业仍未能聘请足够人手,觉得很奇怪。他指出人口老化及移民都是其中原因,本港有21.3%人口都超过65岁。他直言不输入外劳部份行业很难继续营运,促效法邻近地区,每日用大巴接送外劳往返,认为此举可避免刺激本地住宅租金。
及后,梁子颖提出记名表决,经分组点票,选举委员会出席35人,30票赞成、3票反对、2票弃权;功能界别及地方选区出席44人,35票赞成、6票反对、3票弃权,两部份分别过半数赞成,议案获得通过。
就修正案作出表决时,立法会主席梁君彦称,选委界立法会议员马逢国提出记名表决,惟马指并无按下记名表决按钮。梁则指,“但我见到你(马逢国)揿咗,冇所谓啦”,随后维持记名表决的结果。
预料未来劳工人手短缺达12万人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称,随社会复常,多行业面对劳动力短缺情况。他指人口老化,上一轮人力资源推算中,会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到达峰值,然后出现长期下降趋势。他续称,教育水平低的人力供应会明显减少,预料2017年到2027年,将会有15万高中教育水平及30万名初中教育程度以下人士退休,2027年中低学历人力短缺达到12万人。
孙表示政府努力培训本地人才,目前再培训局提供超过700项培训,培训额每年超过10万,长远而言要本地劳工升级转型。他指政府保障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前提下,允许适度、有规范输入劳工,政府不同计划让雇主申请输入劳工,需维持香港竞争力及发展需要。
张宇人:饮食界缺人食客埋怨出品差 对员工无好处
自由党党魁、饮食界立法会议员张宇人指,每次提到输入外劳,工会又搬出大堆陈腔滥调来反对, 指有“工会阿头”谈及香港有10万人失业,可以由这些人去填补空缺,认为只是偷换概念,为批评而批评 。他亦认为世界不断进步,有很多地方都是靠输入外劳帮助经济发展,只是有工会代表将“输入外劳”四个字妖魔化,为雇主扣帽子,谈及雇主刻薄、员工工资低。
他指真实的情况是行行都严重缺人,并以饮食业为例, 直言人手不足令饮食业营运困难,甚至做到吃力不讨好,客人认为招呼差,其实因为不够人。他又称厨房人手不足会影响出品,客人甚至会埋怨食肆出品走样,质疑是否服务差了或换了厨师,认为对员工也没有好处,人手不够工作量就更多,种种投诉、负评,令餐厅经营者、员工觉得吃力不讨好,感觉意兴阑珊。
姚栢良:人手短缺影响酒店、航空、旅游业接待能力
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柏良称,酒店业界去年中进行的人力调查显示,对比疫情前酒店业流失近三成,即近1.2万名全职员工。随着疫后复常,由于人手跟不上,有不少酒店有房间都不敢用尽。至于航空业,他指目前香港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点,只恢复至疫情前七成,航班仅恢复至55%,客运量只有45%,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机场地勤服务人手严重不足,人手支撑不到增加航班航线,直言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方位岌岌可危。
而旅行社方面,姚柏良指目前大部份公司的人手只及疫情前的一半,无可避免地影响到接待能力。
议员指人手不足 促限时、限额输入外劳
科技创新界立法会议员邱达根指,政府推出的“高才通”是高端人才为主,但创科界亦难以聘请员工,希望政府推出数码工作签证,让员工在内地工作及居住,但短期内可到香港工作,一段时间后允许申请为香港居民。同时希望扩大大湾区资历互认范围,包括新型创科的领域,认为对海外人才回流香港都有正面影响。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颜汶羽称,去年只有5,000多名外劳来港,但申请时间仍长达5个月,希望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但表示输入外劳亦要优先保障本地劳工。
民建联议员何俊贤则认为,他们和提出议案的邵家辉也支持适当地输入劳工,但强调是用于补充不足的人力,本地培训人才方面亦要加大力度去做。他又举例,本地教育亦很少教授海上驾驶,行业培养、晋升至船长的时间亦长,这些专才就要由内地输入。
何俊贤说,劳雇会的审批长达5至6个月,认为劳雇会要改革,转为与业界研究每个行业应该要输入多少劳工,做好规划,而行政工作就交给劳工署。
工联会促释放本地劳动力 黄国:“好工一定有人做”
工联会劳工界立法会议员梁子颖称,相信人力资源足够,只是未有进入劳工市场,应该加人工、改善福利。他指现时公屋入息限额低,香港很多编排公屋人士,需要处于低薪水平,专职、散工可以控制入息,避免失去申请公屋资格。
工联会理事长、选委界立法会议员黄国指出,香港劳动人口参与率在“亚洲四小龙垫底”,认为充份发掘劳动力就可以增加劳动人手。他指有商界反映抢人、留人,增加20%到30%工资都难以聘请人手,但他直言“好工一定有人做”,增加薪金但同时增加工作量不能吸引人,反指合理工作强度、安全工作环境才是基本要求。他亦表明反对议案。
劳联立法会议员林振升不赞成额外推出新的输入人才计划。他指政府的院舍输入护特员特别计划,额外引入3,000名护理员,但其实去年“补充劳工计划”已输入近4,000名护理员,人数相近,足以证明计划行之有效,认为是需要加快审批程,让外劳尽快来港。如个别行业基于公众利益等特殊原因,而要短暂输入外劳,他认为可以仿效疫情期间跳过本地招聘程序,但强调要在“补充劳工计划”之下处理。
另一劳联立法会议员周小松强调从来不是一刀切反对输入外劳。他说外界质疑“补充劳工计划”申请程序繁复,并怪罪劳顾会审批时间过长,纯粹只属误解,指劳顾会委员审批每宗个案时间只有一两星期,要审阅文件、咨询业界等,时间紧凑。他不反对提升审批效率,但不认同绕过现有机制。
周小松对于“加薪仍请不到人”是否普遍存在存有疑问,并说疫情前后多个行业及工种的工资升幅并不高。有指月薪两万元都请不到洗碗工,周小松引用统计处数据,指中式餐馆平均工时9小时,平均月薪仅1.4万多元,劳工处及招聘网站的招聘告示亦是这个水平。他认为,是否多数行业及雇主都愿意大幅加薪留住员工、吸纳新人,仍然有待观察。
有指申请公屋故宁愿做散工 易志明:不能反映真实状况
自由党航运交通界立法会议员易志明指,有人指商界有人“出口术”,渲染本地劳工短缺问题,压缩经营成本,做法“杀鸡取卵”仅顾眼前利益。他认为人力资源短缺不只是商界提出,是路人皆见、毋须争辩。
对于有人指劳动人口参与率低,“加人工就请到人”,亦有人有一批符合公屋申请资格的打工仔,宁愿做散工不做长工,易志明均表示数字不能反映真实状况。至于有人指出年轻人约15至29岁失业率高,是工资低、不吸引,他反问为何30岁之后又回到正常失业率水平,直言提出观点的人并没有思考整体原因。
他表示人口老化、劳动人口减少是不争事实,政府加速经济复苏,推出“你好香港”、“开心香港”,但人手不足只会适得其反、影响国际形象。
他指出业界有员工老化趋势,绿色专线小巴司机八成已经60岁或以上,船员更有人是70至80岁,原因是青黄不接,退休年龄不断延后,过几年该批人员退休后必定对社会造成影响。他又称聘请外劳不会省钱,发工资亦要提供住宿,输入外劳仅是权宜之计。
龙汉标指建造业培训青年需时 远水难救近火
经民联立法会地产及建造界议员龙汉标在Facebook撰文,指人手短缺会令工人被迫长期加班,工作过劳会令意外风险上升,而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亦会受到影响,项目或会延误和超支,影响承建商。而劳工短缺更影响基建房屋进度,会令整个社会蒙受损失。
他认为,输入劳工不是要取代本地劳工,而是补充人手不足,做法要有针对性。龙汉标说,“补充劳工计划”在2017至2022年有超过4,600人次的申请,但最终只有1,500人次获批,认为是杯水车薪,认为要精简输入劳工的程序。
至于吸纳失业青年加入,他说建造业要大量熟练工人,不少工种需要专业培训和通过工艺测试,所以刚入行的青年只能注册为普通工人,未能即时注册为熟练或半熟练工人,无法短期内解决问题。
选委界立法会议员周文港称议案具争议性,但都要务实理性展开工作,香港吸纳人才速度下降,加剧行业人才短缺、错配情况。他指出内地访港旅客大幅上升,本应是旅游业大展拳脚的机会,但香港相关行业人手不足。他促请政府与业界及商会沟通,制定短缺劳工清单,如本地未能解决问题才输入外劳,并需限时、限额。
自由党立法会议员李镇强称,街坊反映酒楼都出现人手不足,商店到处贴出招聘广告都未能补充人手,举例指早前会计界招聘会有数百人参加,但最后成功招聘只有约10个。他指“羊毛出自羊身上”,人手不足,最后仍是转嫁给市民,同时会减慢疫后复苏进度。他指要利用大湾区优势,限时、限额招聘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