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影像】悼念不悼念?争议声中回看维园烛光集会

撰文: 林振东
出版:更新:

随著本土意识的崛起,以“平反六四、建设民主中国”为目标的六四维园烛光晚会近年被质疑,被评为“著重悲情、行礼如仪”。后雨伞时代的2015年,学联宣布不再以学联名义参与维园晚会。今年,十一所大学学生会联合发布《六四宣言》,宣布自筹六四论坛,主题为《重鉴六四 构想香港前路》,他们宣称,六四事件带来的启示是“建设民主中国之梦想难于登天”。港大学生会会长孙晓岚更指出,我们坚持多年没有明显成效,“悼念六四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完结?”我们总需要一幅过去的地图,以索骥未来。此刻,回看多年来的维园烛光,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当我们说我们因气馁而失去信念的时候,抚心自问,我们真的有信念吗?面对长空下的高墙,我们的信念可以带我们走多远?我们应该从此各走阳关道,困于狭隘的本土,还是继续聚力前行,将目光放到万里外的广场上?

1990年六四一周年,支联会首次在维园举行悼念晚会,当时以“释放民运人士、平反八九民运、追究屠城责任、结束一党专政、建设民主中国”为主题。(支联会网站)
2007年六四十八周年,系上毋忘六四白头带的学生上大台参与悼念。八九学运物资短缺,学生随手拿可用的物料写上抗争标语,白布、书法成为学运的标志。(Bobby Yip/路透社)
支联会创会主席司徒华一直被视为六四晚会的精神领袖,香港民主派的元老。2011年司徒华因癌病去世,他的遗愿是平反六四。(Bobby Yip/路透社)
一名男孩高举烛光纪念六四。根据支联会数字,2009年六四廿周年是继首届晚会之后,首次参加人数超过十五万的一场晚会。近几年,随著本土意识的崛起,以“平反六四、建设民主中国”为目标的六四维园烛光晚会近年被质疑,大学另起炉灶不再参与支联会主办的晚会,人数有骤减的趋势。(AFP/Getty)
2010年,由旅美雕塑家陈维明创作的新民主女神像,成为六四烛光晚会当晚的焦点,展出后随即送往中文大学约2000名中大校友及其他市民护送下,抵达中大,新民主女神像至今仍屹立校园中。(余俊亮摄/明报)
2011年六四晚会第一次撘起天安门广场的背景板,视觉错视,令人以为参与维园悼念人士身处北京。而北京当晚,天安门广场则是警备森严,随时准备移走示威者。(林振东摄/明报)
在六四事件中被坦克辗断双腿的民运人士方政(右一)于六四惨剧发生后23年的2012年,首次踏上维园舞台,与年轻一代一起高举烛光,要求中共平反六四,还六四死伤者一个公道。(林振东摄/明报)
2013年,维园晚会于开始前15分钟,突然下起滂沱大雨,现场音响更突然失灵,出席者纷纷筑起伞海守护烛光,于狂风暴雨下仍坚持留守,但人声在雨点交错下接力高喊“平反六四”,有市民表示“打伞是为保住这一点烛光,不是为自己挡雨”。(李泽彤/明报)
2014年,六四事件25周年,支联会宣布维园烛光晚会有逾18万人参与,人数是历年最多,学联代表继续献花,同年9月爆发雨伞运动,翌年,学联决议不参与维园集会。(Bobby Yip/路透社)
2015年,维园举办六四26周年烛光晚会,人数虽略为减少,但烛海仍点满6个足球场,支联会面对本土思潮兴起,晚会内容稍作转变,没有唱普通话民运歌曲,改唱《撑起雨伞》,扣连六四议题及本土民主运动。(Vincent Yu/美联社)

进入六四27周年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