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地上挂上白纱,激荡的声音和用力的表演回旋在剧场里,幕幕重现1989年的广场回忆。“六四舞台”于2009年成立,三位成员包括韦少力、列明慧、张家弘,三人都是义务投入,他们希望用剧场艺术的感染力,唤起六四记忆,多位导演、编剧、演员以微薄薪酬加入。2009年,六四舞台开始在剧场公开演出,2011年,主动踏上中学巡回演出,每年演出数十场,与学生分享六四记忆。但是,在政治压力和本土浪潮之下,六四舞台今年迎来最艰难的一年,不少学校不再参与巡回演出,公演票房遇冷,入座率仅有大约三成。前路茫茫,但他们仍然继续坚持,演员们依然挂上白纱,以艺术作方式纪念往昔。
六四舞台2014年推出新剧目《王丹》,其演员阵容和舞台制作,都是六四舞台多个剧目之最。(林振东摄) 五名演员同时上场,饰演不同时期的王丹,呈现这位天安门广场学运领袖的内心挣扎。(林振东摄) 六四事件后,王丹拒绝逃亡,多次被中国政府被捕入狱,后流亡至美国,现居台湾。面对1989年的残酷历史,今天的王丹和1989年的王丹在舞台上激辩。(林振东摄) 今天的王丹再次面对当年天安门广场遇难学生的惨剧。(林振东摄) 戏剧《王丹》中,今天身处台湾的王丹和当年在北京狱中的王丹对话。(林振东摄) 六四舞台2015年推出新剧目《那年我的孩子十七岁》,剧情从香港雨伞运动切入,支持占领的香港学生伟仔的家里,突然迎来了来港探亲的表姨婆,姨婆表面反对占领,但实际上,她的女儿正是1989年在六四事件中被军队射杀的学生。(六四舞台提供) 因为女儿17岁那年于天安门广场去世,表姨婆心中对政治运动的态度非常矛盾,也反对伟仔去占领。(六四舞台提供) 六四舞台于2012年提出剧目《让黄雀飞》,以简单白布作背景,重现六四事件后,以香港为首的人士秘密营救逃亡学运领袖的行动。(林振东摄) 戏剧《让黄雀飞》中,学生晓清于六四事件后逃亡为老家武汉,遇见公安,非常害怕,想不到公安得知其为学运学生后,默不出声放她走。六四舞台表示,这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林振东摄) 《让黄雀飞》中,逃亡的学运学生仍不时忆起广场上的恐怖。(林振东摄) 即使逃亡在外,学生晓清仍坚信当年信念。(林振东摄) 自2012年公演之后,《让黄雀飞》亦改编成更短的剧本,不断于香港中学进行巡演。(林振东摄) 2009年,六四舞台推出第一个剧目《在广场放一朵小白花》,以天安门母亲的视角,回望过去。(林振东摄) 过去数年,《在广场放一朵小白花》持续走进香港中学,进行巡演,向学生呈现六四事件。(林振东摄) 成立8年之后,今年六四舞台无论公演票房还是学校巡演均遇冷。(林振东摄) 进入六四27周年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