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移来移走、资金流入流出 更彰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今年上半年新楼录得6117宗“普通话拼音”买家成交,创出历史新高。据闻自今年2月28日楼市全面撤销“辣招”后,由于非本地买家(包括内地买家)无须再支付30%的买家印花税,节省25.75%买楼费用,因此新盘的成交马上踊跃起来,其中“普通话拼音”即具有内地背景买家,在“撤辣”后入市的比例高达84%,可见内地买家对香港楼市的支持程度。
香港目前求才若渴,港府推出的人才计划非常成功,吸引了13万高才和优才之士进驻香港,加上港府果断全面撤销楼市辣招,对香港楼市带来极大支撑作用。近来本港整体楼市普通话拼音买家比例,升至25%的历史新高,总入市金额更占30.9%;再回看以往纪录,在1997年楼市高峰时期,普通话拼音买家比例只约1%至2%。两者的比例相差悬殊,这说明了甚么?香港正处于一个人口结构大转变阶段,有旧人选择卖楼移民他国,有更多的新人买楼移进本港,纵使流出不少人口,但很快又得到补充,如今香港人口又重回750万人了。
这种现象并不稀奇,在1980年和1990年,香港也曾经出现移民潮,不过很快又有更多的人移进,人口长期不断地在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资金也曾大量流出,后来又是很快地回流。这些又代表什么呢?代表有人看好有人看淡,有人移出也有人移入,香港就是一个自由的大都市,彰显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根据政府统计处人口推算数字,香港人口预算在2041年将达到811万人。香港是中国的南大门,拥有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和地位,也担当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超级联系人,香港扮演如此重要角色,自然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进来,这一点从人口的走势可见一斑。近年来经济环境不佳,楼价从3年前高位下跌了大约28%左右,外界认为今年走势持续疲弱,楼价或还有近一成跌幅。对此笔者反倒没有太担心,因为大量人才流入使香港人口出现正增长,这些优质的群族正正就是楼市的生力军,庞大的购买力不但能够支撑住楼价,使今年的楼市升跌维持在5%左右,也使香港的业主群出现交替局面,新香港人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
不应以申请公屋为人生奋斗目标
那么笔者担心甚么呢?其实是很久以前就知道和感到忧虑的事情。今天特首李家超和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终于公开指出:“香港年轻人不应该以申请公屋为人生奋斗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大学生年满十八岁就开始申请公屋,到了大学毕业后,由于害怕工资超过申请公屋入息限额而失去资格,他们宁愿趟平不找工作,或选择做散工出现金等,即使没有入息或收入低微,也务求等到分配得到公屋为止。而这个慢长的上楼奋斗过程,往往需要十年八载才能实现,不但令年轻人对社会产生不满,也带来了消极人生态度;同时也加大公屋需求压力,浪费整体社会资源。
笔者虽然出身平凡家庭,但整个家族均坚持不申请公屋,不拿政府福利,一家人住在狭窄的小房间,将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人。毕业后踏进社会工作便一直勤奋努力,记得当年从事制衣行业,在那个繁盛时期,天天赶货晚上又加班,连周未都上班,一年只放几天假而已,结果工作5年就储蓄到首付上车买楼,在我从事制衣业的9年时间,已经成功拥有五六层楼。大家可以嫉忌我出身在八零年代那个较为幸运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的确是比较肯努力找工作,他们任劳任怨,因为社会没那么多福利,大家都明白手停就会口停。当年失业率在4%左右,找工作不比现在容易,供楼利息高达10厘至20厘之间,与现在的4厘左右相比,负担更加沈重,可见当时买楼上车并非大家想像中轻松。
【财经专栏】蔡志忠|亚洲地产创办人、港区省级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从事地产行业近38年,拥有丰富的工商舖投资经验。集团旗下企业包括财务、饮食、百货商店、超市、迷你仓、共享工作间等等,业务多元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