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土耳其等普京? 俄乌谈判希望何在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5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提出重启俄乌谈判的倡议,呼吁双方在15日重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谈判桌,恢复自2022年起中断的直接对话。

整体来说,这一提议回应了乌克兰与欧洲稍早提出的“30天停火谈判”:基辅要求俄方从12日起全面停止陆海空军事行动,并以此作为谈判门槛。而“是否先停火”,也成为各方是否坐上谈判桌的最大分歧。

11日,普京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通话,后者表示支持恢复谈判,但也指出“全面停火将为和平谈判创造必要环境”;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也强硬表态称,“等待俄方从12日起实施完全停火”,并宣称若条件满足,自己15日就会在伊斯坦布尔“等待普京”,同时强调“停火必须持续30天以赋予外交真正机会”。

欧洲国家也对此表示支持: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指责俄方方案“缺乏诚意”,德国总理默茨(Friedrich Merz)也称“武器静默必须先于对话”。但特朗普的立场相对开放,在普京提议谈判后便通过社交媒体施压基辅,要求乌克兰“立即同意会晤”,并称“至少能试探俄方诚意”,其本人更在12日表示,考虑亲自飞往伊斯坦布尔参与谈判。

显然,一道裂痕正沿著俄乌与欧美延展:欧盟与基辅坚持“停火—监控—谈判”,俄罗斯则主张“谈判—解决根源问题—停火”,特朗普则更像“游击手”,在各方之间来回移动。只是泽连斯基“先证明停火再动身”的前提,明显与俄方“谈完再停火”的底线严重冲突,即便15日真的出现美俄乌三国领导人同场谈判的场景,后续的立场博弈也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图为2025年5月1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法国总统伊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在基辅向阵亡乌克兰阵亡将士纪念墙献花致意。(Retuers)

留在土耳其谈判桌的草案

回顾2022年4月的谈判条款,整体来说是俄方掌握主导下的产物,不仅要求乌克兰在语言与文化政策上改变反俄(俄称“纳粹化”)倾向,也是意在通过强制基辅中立化与裁军,来改变欧陆整体的安全结构。

相关条款其实俄方已在此前多次披露,《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也分别在2024年3月和6月报道称,获得了2022年4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和平谈判议定书草案的几个版本。

整体来看,草案要求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并在宪法中保证自己的中立地位,同时禁止乌克兰加入任何军事联盟、缔结军事协议或在乌克兰境内安置外国军事人员、教官或武器系统。

俄罗斯也要求让自己、美国、英国、中国、法国和白罗斯(前称白俄罗斯)作为协议的“安全担保国”,并要求担保国“终止与乌克兰永久中立不相容的国际条约和协议”,包括军事援助协议。此外协议也规范,将乌克兰军队人数限制在8.5万名、坦克数量限制在342辆、火砲数量限制在519门、导弹射程限制在40公里内。

显然,这是俄罗斯在掌握极大主动的情境下,所提的全方位条件。毕竟在战争刚开始的前2个月,俄军正大力向基辅市区与乌克兰东北、东部和南部推进,哈尔科夫与赫尔松大撤退尚未发生,因此俄方能以军事压力最大程度推进谈判。

而这些条款如果真的实践,不只能限制乌克兰动员和训练新部队的能力,也能消除基辅接受西方军事援助的空间;针对导弹射程的限制,更能让俄军在乌克兰附近部署关键系统和军备物资时,不必担心遭到袭击,等于不只将北约势力逐出乌克兰,也能让俄罗斯影响力进一步渗透。

2025年5月11日,俄罗斯莫斯科,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里姆林宫向媒体发表声明。(Reuters)

俄罗斯的如意算盘能否打响

如今,战场情势与2022年4月相比,已经有了更多变化:因为特朗普的上台,欧美对乌克兰的支持结构有所松动;俄乌两军虽在前线僵持已久,俄军却占领了乌克兰近20%的领土。眼下普京之所以提议重回伊斯坦布尔谈判桌,除了前述背景提供了操作空间外,关键原因也还是回归其一贯立场:要“消除乌克兰战争的根源”。

其实早在特朗普上台前,俄方便反复强调,俄乌可以重启谈判,双方也能在过程当中寻求停火,但“真正的停火”不应导致乌克兰军队“重新武装”和“补充兵力”,而是必须消除乌克兰战争的“根源”:北约违反了不扩张到东欧和俄罗斯边境的承诺,以及乌克兰政府对境内俄罗斯族及俄罗斯语言、媒体和文化的歧视。

而伊斯坦布尔的草案显然符合这一要求。但这也触及谈判至今都无进展、即便特朗普上台也没有显著突破的关键:欧美很难彻底放弃在乌克兰的多年经营与势力范围,也就是真的容许乌克兰“中立化”、甚至进一步被俄罗斯影响力渗透。因此,欧洲才会在美国一度暂停对乌军援后,展演扩大国防支出也要支援乌克兰的姿态,甚至表态未来不惜驻军乌克兰;美国也同样迫使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意图维持对基辅的未来影响力。

2025年5月10日,乌克兰基辅,图为来访的斯塔默、马克龙、默茨、图斯克与泽连斯基一同与特朗普通话。(Reuters)

换句话说,即便普京提议回到伊斯坦布尔谈判桌,各方仍是在同样的问题框架内打转:战后乌克兰势力范围如何划分?说得更直接:欧美是否真的完全放弃武装乌克兰,俄罗斯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乌克兰的军事与文化政策反俄倾向?

围绕这一致命灵魂拷问,各方从乌克兰爆发颜色革命以来,就一路博弈至今。从当下僵持来看,欧美阻止不了俄罗斯兴战是输,但俄罗斯至今无法将欧美影响力逐出乌克兰,也同样称不上赢。如果伊斯坦布尔谈判真的登场,各方当然能再次碰撞、确认底线,但俄方“直接谈判解决根源”的坚持,始终与欧美“停火维持现状”的路线分歧,只要双方都不让步,谈判就很难出现新突破。

当然,有鉴于俄乌沟通破裂已久,只要15日会谈成形,不论泽连斯基等到的俄方代表是不是普京、特朗普又是否会到伊斯坦布尔与泽连斯基一起等,对俄乌双方都颇具意义:不论和平还有多久才能来,这毕竟是3年来零公开接触的再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