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谈|中美贸易战的策略性降温而非实质性拐点

撰文: 郑真
出版:更新:

中美日内瓦会谈取得的实质性进展是双方取消4月2日以来的“非理性”关税,将关税降低到美国全球对等关税的平均水平。

也就是,4月2日美国对华加征的34%关税,当中24%暂缓90天,10%保留。至于4月2日之前美国对华加征的芬太尼关税,以及拜登政府或更早对华加征的关税都没有触及。

这是经贸敌对关系的策略性降温,而不是实质性的转折点。真正意义上的中美贸易谈判还没有开始。

真正的现实是中国未来不得不同美国谈判,以解决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提出的新关税。

有英国媒体分析认为,特朗普内阁就贸易政策现时有两派阵营: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左)和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中)属强硬派在“扮丑人”,而财政部长斯贝森特(Scott Bessent,右)因其丰富的金融经验和对关税的怀疑态度而负责“扮好人”。(Getty,Reuters)

中美日内瓦会谈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中美之间的经贸谈判首先回归到了建制化的框架。先进行总体性的谈判机制的建设,再进行谈判。

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进行贸易谈判当时是在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框架机制下进行的,当时美方同中方牵头人刘鹤对接的是三个人:贸易代表、财政部长、商务部长。

这一机制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是经过多次谈判之后才固定下来的。此番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财政部长和贸易代表是否能稳坐美国对华谈判代表的位置未可知。

全面对华贸易脱钩是不现实的,拜登政府选择在芯片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筑起小院高墙,这也将会是特朗普政府的选择。(REUTERS)

谈判机制的构建并不是中美谈判最大的障碍。最大的困难是中美经贸谈判已经到了深水区。

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更容易解决,而如今从贸易战到芯片战科技战,关键矿产、药品等战略商品的关税已经极高,中美斗争早已经如火如荼,这次已经没有相对容易突破的谈判了。

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拉锯22个月才谈成,而如今在更加复杂的产业政策、科技竞争加持下,中美很难短期内就达成协议。

从根本上来说,贸易战仍然是忍耐度的较量,涉及市场转圜空间、科技自主程度的国家力量之间的博弈,当没有突破口时,可能升级为更加宏大的战略对抗,或许经过大政治谈判也能够为经贸对抗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