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是对中美贸易依存度的“压力测试”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爆发以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最具标志性的冲突之一。尽管双方在过去几年间多次尝试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至今仍未达成全面协议。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更是变本加厉对中国落下关税重锤,中方亦不甘示弱给予关税反击。
时至今日,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飙升至124.1%,较2018年前水平高出40倍,中国对美国产品的关税也一度提升至125%的高位。如此前所未有的高关税水平凸显了局势的严重性,全球市场随之震荡。

讯息面的情况显示,5月10日至1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代表团在瑞士与美国财政部长等高官会晤。在为期两天的贸易谈判后,5月12日,美中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最初的90天内大幅降低彼此商品的关税。

中国官媒多次发表权威评论,强调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图为中方谈判代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Reuters)

根据联合声明,自5月14日起,美方承诺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

相应地,中方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针对美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中方还相应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后的谈判结果取得的成果显著,符合安邦智库此前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预判。此前安邦智库资深研究员指出,实际上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核心部分,政策设计方案是失败的,大概率可能回归到美方的基线关税10%。最终美国与世界主要国家达成的贸易协定,很有可能都是以“基线关税10%”为基础达成的,这样的结果是一个较为理性的结果。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公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同意互降关税。图为美国财长贝森特会后召开记者会。(Reuters)

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美贸易之间的联系究竟有多紧密?!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认为,这场关税战实际已经成为了中美双方彼此贸易依赖度的一次“压力测试”。因为在关税战以前,很多人对中美贸易的依赖程度是不以为然的,但在关税战实际发生之后,人们才赫然发现,中国虽然已经强调自力更生和“内循环”很多年,但尚有如此之多的产品,必须由美国供给,一旦贸易中断,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在美国方面,也有很多人不相信,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中国制造以及中国产品,对美国社会的压力能有多大?

在中国方面,情况实际不容乐观。以航空制造业为例,中国目前尚未完全掌握高端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能力,仍需从美国进口关键部件,维持几乎整个航空业的存在。在“关税战”爆发后,据英媒分析,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国外供应商,且大部分来自美国。

C919最核心的发动机LEAP-1C由美法合资的CFM公司提供(其中核心部件在美国俄亥俄州生产),中国自研的替代发动机尚在测试但远未成熟。整机供应链中竟然有高达48家美国供应商,远超14家中国供应商的数量,其中包括霍尼韦尔、柯林斯宇航等美企为C919提供关键的航电、飞控等系统。这意味着美国随时可以卡住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脖子”,而且让中国的制裁等于是制裁自己。

2024年2月20日,一架中国商飞C919飞机在新加坡樟宜会展中心举行的新加坡航空展上展出。(Reuters)

此外,中国制造业对来自美国的某些能源及化工原料存在的依赖也超乎想象。一个典型例子是塑料生产的重要原料乙烷(Ethane)。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低成本的乙烷供应,中国近年来新建的乙烷裂解装置大量进口美国乙烷,以生产乙烯等基础化工品。在高关税环境下,这些企业的原料成本和供应都面临风险。

据彭博报道,中国近期已对两家高度依赖美国乙烷供应的国内塑料生产商给予关税豁免,使其免受贸易战中高关税的冲击。这表明有关企业对美国原料依赖度很深,若不豁免高达数十甚至上百百分比的关税,将难以为继。实际上,自2019年以来,中国对部分化工原料(如乙烷、丙烷等能源化工品)一直在动态调整关税策略,尽量避免对自身产业形成“反噬”。

中国依赖美国的体现,包括在高端药品及医疗设备。(Reuters)

在医疗健康方面,中国对美国的依赖主要体现在高端药品和医疗设备上。很多先进药物(如抗癌新药、生物制剂)和医疗器械仍主要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供应。出于民生考虑,中国在关税反制中对相当一部分美国药品“网开一面”。近期有报道显示,一些跨国药企反映能够在无关税状态下向中国出口药品,所获得的关税豁免针对的是特定急需药物而非整个行业。这说明中国在某些医药领域短期内难以替代美方供给,不得不确保这些关键医疗产品不受关税影响。

有关情况显示,中国对某些美国产品的依赖关系在贸易战中迅速放大成为风险点,表明中国以往通过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尝试弥补缺口的策略并未到位和成功,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摆脱对美依赖并非易事。这一现实反映到政策层面,就是中国不得不对部分美国产品予以豁免,以保证国内产业链的稳定运转。据《卫报》5月7日报道,截至目前,中国在关税战期间对约40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实施了关税豁免,其中包括部分高端医药制品、芯片和航空设备。

美国关税政策一度引发民众抢购潮。(视觉中国)

在美国方面,中国制造和中国产品尤其在消费品领域对美国构成最大威胁和挑战,因为这些消费品的价格与美国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同时影响到两党政治以及未来的大选。美国可以不计较中国的高科技,但却不能无视儿童玩具和洋娃娃的短缺或是价格上涨,因为这会立即引爆舆论。此外,还有一些医药产品,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离开了原料药的供应,对敏感的医药行业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美国也对价值102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免除了额外关税,以缓和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所承受的成本压力。

综合来看,中美双方所作出的“关税豁免”并不是双方“退让”的标志,而更像是现实压力下的理性调整。这种“压力调整”表明,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深刻的分歧,但在关键领域的经济互补性,目前阶段仍然无法忽视。

贸易战不仅没有让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反而促使双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阶段,任何一方都无法在完全脱钩的情形下维持产业和市场的正常运行。所以,最后这场关税战,虽然贸易冲突还将持久和延续,但就现在的形势看,根本不是中美之间的输赢问题,而是贸易就是贸易,贸易终归还是要回归到贸易的轨道上来解决问题。

最终分析结论:

中美关税战虽具强烈对抗色彩,但本质上是一次彼此贸易依存度的深度揭示和考验。中国在关键领域的短板在这场“压力测试”中暴露无遗,美国也同样如此。因此通过这一关税战的“压力测试”,今后有必要在产业政策上更加注重现实平衡与产业韧性,政策面应该更加关注并加大消费品制造业的投入。

本文转自安邦智库《每日经济》专栏第74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