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恢复理性讨论才是重点

撰文: 杭子牙
出版:更新: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取得出人意料的丰硕成果,谈判后后发布的联合声明显示,双方都将大幅度削减和暂缓关税,除芬太尼关税外,关税总水平互相降到10%。

评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美国,有助于缓解供应短缺和通货膨胀。对中国,有助于缓解因出口锐减造成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近些年,通过双边经贸,中国每年向美国出口五千亿左右美元商品,其中顺差维持在3000-4000亿美元之间,根据智库专家推算,如果对美出口停滞,将造成超过一千多万失业人口并将拉低经济增长0.5-1个百分点。对已承压下行的经济非常不利。

这一会谈效果,避免了在中美之间出现双输局面。

沟通虽然未能解决中美间的全部经贸问题,比如美国对中国征收的20%的芬太尼关税仍然没有取消。同时中国分别于今年两次宣布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包括2月“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3月宣布“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也没有在本次关税调整范围之列。

但通过沟通,先把因关税壁垒中断的中美贸易恢复起来,为双方争取到了继续谈判的缓冲时间和空间。对双方的经济民生和资本市场也注入了积极因素。接下来,在先恢复起来的基础上,双方可以再进行探讨。

而双方此次谈判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除了双方都都不愿看到贸易战对自身造成持续伤害,都难以承受双边经贸突然断流对各自经济产生的严重冲击,因而双方都想尽快达成共识摆脱双输局面,又与双方在最高层的战略部署与前线谈判团队的努力密不可分。

中国官媒多次发表权威评论,强调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图为中方谈判代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Reuters)

此次中美关税战从特朗普率先挑起,到中国果断回击,再到双方互相加码叫阵,到围绕双方到底有没有进行接触,有没有进行通话,再到决定在第三地瑞士举行接触谈判,双方博弈的每一步都特别精彩刺激。除了关税战的硝烟之外,双方的心理战,舆论战,外交战,甚至面子与尊严之战,都堪称历史少有的教科书级别。

在这一过程中,中美双方最高决策团队都展现了特别出色的政治智慧。双方虽然在关税场、舆论场杀得惊天动地,但与此同时,在互相搏杀的同时,又保持了高度理性。最终也是在双方最高决策层达成默契共识之后,才有了后来在瑞士日内瓦的谈判和谈判成果。

而作为第一次代表双方谈判的中美代表,也都不辱使命,表现特别出色。事实上,双方也都对对方谈判代表的表现不吝赞美。

美方谈判代表之一,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在达成协议后称赞中国官员是“强硬的谈判者”。

而中方在提及美方贸易谈判代表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时也表示:“目前看来,贝森特是较为理性的。这次会谈中,中方代表团也给予了美方代表团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