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计论?──回应关启文教授的《初评》(二)

撰文: 刘创馥
出版:更新:

关启文教授的书评〈与哲怀对话──初评王伟雄与刘创馥的《宗哲对话录》〉(以下简称《初评》)最详细讨论的课题是智能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初评》批评“宗信对当代设计论的理论和争辩的认识也相当薄弱……是近乎无知”。然而,宗信在《宗哲对话录》对演化论提出的质疑,其实毫不逊色于《初评》引用的论点,但笔者在〈不对等的对话?──回应关启文教授的《初评》(一)〉已为宗信作了辩护,这篇回应将主要针对演化论和智能设计论本身,而非宗信对这两套理论的认识。

 

《宗哲对话录》中有两章处理有关设计论证(design argument)的问题,第四章〈设计论〉和第五章〈万物起源〉分别针对生物的复杂性和宇宙的秩序,分析是否可以合理地推论出设计者存在(第五章后半部转为讨论宇宙论证或第一因论证)。设计论证是历史最久远、最为人熟识、大概也是最具说服力的有神论论证,尤其是当自然科学还未成熟,还未有科学理论成功解释生物和宇宙的生成变化时,似乎接受各种复杂现象背后有设计者是合理的。虽然休谟(David Hume)和康德(Immanuel Kant)等大哲都曾剖析设计论证的种种困难和漏洞,但要直到演化论等学说的出现,才有具体和可验证的理论取代设计论的解释。

 

《宗哲对话录》的第四和第五章分别整理了设计论与生物学和与物理学的对话。细心的读者可能留意到,宗信在第四章较明显处于下风,而在第五章则较为对等。这主要是由于演化论已成功解释生物的复杂性,反而有关宇宙的秩序和物理常数等更终极的问题,还未有完整的物理学解释,因此,微调论证等设计论也有较大的讨论空间。然而,《初评》主要针对的是第四章,亦即较弱的生物设计论。这章首先讨论较极端、表面上更忠于《圣经》的年轻地球创造论(《初评》称之为“新近创造论”),不单宗信和哲怀都反对这种理论,可能由于关启文自己也不接受它,因此《初评》没有批评宗信未有为年轻地球创造论提供更有力的论据。

 

智能设计论是一种宗教色彩较轻微的创造论,它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美国,它的出现源自一个重要的法庭裁决。由于美国宪法有政教分离的条文,因此曾有几宗官司争议公立学校的科学课能否教授创造论。在1987年的Edwards v. Aguillard案件中,美国联邦法院把创造论或创世科学(creation science)判定为宗教学说而非科学,因此不能在公立学校教授。这个判决令本来盛行的创造论迅速“演化”为智能设计论,以便能披上更像科学的外衣。然而,在2006年的另一宗案件(Kitzmiller v. Dover Area School District),智能设计论也离不开被判定为宗教学说的命运。

 

诚然,法庭并非学术争议的地方,也非判定科学理论之真假的适当场所,但这些案件可让我们了解一些重要事实。科学理论的竞争主要在同侪评审(peer review)的学术期刊进行,一个理论至少要经得起同侪评审才有资格被科学群体认真对待。智能设计论自称为科学理论,那么在每年数以千计的生物学论文中,有多少是支持或运用智能设计论的呢?答案是:一篇也没有!在上述2006年的案件中,智能设计论的主将生物化学家Michael Behe在法庭宣誓作供时,也得承认根本没有任何支持智能设计论的学术论文曾在同侪评审的期刊出版过 [1]。明显地,智能设计论在生物学界一点地位也没有,演化论才是整个学界的共识。

 

演化论告诉我们,世间数百万种生物全都演化自同一个源头,原初简单的生物经过长年累月的演化,无数细微而随机的变化经过大自然的筛选,累积下来慢慢发展出各种极其复杂的生物。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尝试透过黄鼠狼程式,展示随机的变化也能产生如“METHINKS IT IS LIKE A WEASEL”这样复杂而有意义的句子。《初评》批评“这个道金斯设计的程式能比较容易找到有意义的目标,因为这资讯已被输入程序之内,且一直指导著所谓‘随机’的变化。这根本完全不能与自然选择作类比”。然而,黄鼠狼程式的目标句子内容是甚么根本毫不重要,任何一个句子──甚至是意思不通的──都可以代表一种特殊的环境条件;该程式要证明的是,只要有环境条件限制,随机的变化就会被筛选,逐渐被导引向适合该环境的方向发展。《初评》还以为找到另一个问题:

 

演化的真实过程跟随“适者生存”的残酷定律,一些生命形式若有缺陷就很可能要被淘汰。然而在找到METHINKS IT IS LIKE A WEASEL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全无意义的句子的阶段,但电脑程式会继续下去而不受影响。但若一个“没意义”的生命形式出现在真实世界,一切都会终结。

 

《初评》质疑电脑程式可产生很多“没意义”的过渡阶段,但真实世界却会马上淘汰“没意义”的生命形式,演化便会终结。然而,无论句子是否有意义,还是生命形式能否适应环境,都是有程度之别,并非简单截然二分的,而更重要的关键《初评》亦已经说了出来,可惜作者自己没有察觉而已:“演化的真实过程跟随‘适者生存’的残酷定律,一些生命形式若有缺陷就很可能要被淘汰。”被甚么淘汰呢?自然是缺陷较少、较能适环境的生命形式,而这些较成功的生命形式也同样是演化的产物。“一个‘没意义’的生命形式出现在真实世界”,不一定因此“一切都会终结”,这取决于与它竞争的其他也是演化出来的生命形式,是比它较“有意义”,还是“更没意义”;若是后者,那个“没意义”的生命形式就能淘汰对手,得以存留下来。

 

明白了上述的演化和竞争机制,就不难回应智能设计论的质疑了。《初评》认为要演化出复杂的生物系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以下一系列条件:“所有必要组成部分都可供使用。部件要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个地点。所有部件都要彼此适应、互相配合……。装嵌零件时要按适当的次序。”然而,生物的演化根本无须瞬间满足上述条件,例如眼睛是非常精巧复杂的器官,但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如鹰般精良的眼睛才能生存,最简单的感光细胞也可在特定的环境带来演化优势,然后才因应环境发展出较复杂的视觉系统。按生物学家的研究,由最简单的感光细胞到不同种类、不同复杂程度的眼睛的演化过程,在生物史上曾多次独立地出现,有些演化历程生物学家已有相当细致的了解 [2]。 这显示复杂如眼睛的器官也不像智能设计论者声称那样是“不能化约地复杂”(irreducibly complex)的。

 

智能设计论的“不能化约的复杂性”概念还有一个关键的漏洞,就是没有考虑生物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不单可以由简单变成复杂,也可以由复杂变成简单 [3],更可以演化出新的功能。例如智能设计论最钟情的细菌鞭毛(bacterial flagellum),它的功能是透过旋转令细菌在液体中游动, 这种运动功能须要众多部份巧妙地组合起来才能运作,缺一不可;所以,智能设计论者认为它不能透过累积众多细微的变化发展出来,因此是不能化约地复杂的系统 [4]。可是,即使欠缺一两个部份或足以令细菌鞭毛丧失运动功能,但这并不表示它因此没有其他有利生存或繁殖的功能。事实上,米拿(Kenneth R. Miller)等生物学家在2006年的案件中曾以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为例,说明有些生物系统与细菌鞭毛结构相似,但缺少了十几个蛋白质组件,这种系统虽然不能旋转,却有分泌或注射等维生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令细菌鞭毛的“祖先”得以存活下来,再慢慢透过累积细微变化发展出运动的功能 [5]。

 

《初评》还批评米拿的捕鼠器例子,这例子本来也是智能设计论者提出,用来解释何谓不能化约地复杂的系统,因为简单如捕鼠器也须几个组件互相配合才有捕鼠功能。然而,米拿等学者指出,即使捕鼠器的组件不能独立地用来捕鼠,它们分别仍可有其他用途,例如可做个小勾、夹子、甚至领带夹,没有捕鼠的功能不等于没有任何功能。米拿提出捕鼠器的组件可以有多种意想不到的功能,目的是要批评智能设计论者把“功能”概念理解得过于狭窄,也没有考虑功能转变的可能性。《初评》竟把米拿说成是要讨论“捕鼠器起源的问题”,甚至描述“捕鼠器的迂回进化”历程,这要么是有意误导读者,要么是根本地误解了演化的机制或米拿的论点。

 

演化论成功解释了无数的生物现象,但世上有几百万种生物,有些还未被人发现,生物学家对不同生物的了解有深浅之别,当然也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生物的演化历史。《初评》以为只要找到一些生物系统“既拥有特定复杂性,又不能透过定律和机遇解释,我们[智能设计论者]就能合理地推论出智慧设计的存在”,还认为要判断某种生物系统是否演化而成,“举证责任是在进化论者一方”。事实上,演化论已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证据解释众多生物系统的演化过程,即使个别生物系统暂时未有令人满意的演化论解释,这也并不表示那些系统“不能”透过定律和机遇解释,生物学家绝对有理由假定它们会有演化论的解释;要判断它们不是演化的结果,举证责任应该是在智能设计者那一方。例如上文提及的眼睛和细菌鞭毛,生物学界都有不同的理论尝试解释它们如何产生,个别的解释(例如《初评》质疑的Nilsson-Pelger模型)有可能被证实或推翻,这些有待生物学家研究;但重要的是,所有解释模型无一不是基于演化论,根本没有任何经得起同侪评审的解释方法是采用智能设计论的。

 

 

参考资料

[1]http://www.talkorigins.org/faqs/dover/day12am.html

[2] Michael F. Land and Dan-Eric Nilsson, Animal Ey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3] http://phys.org/news/2012-09-evolution-meant-simpler-complex.html

[4] Michael J. Behe, Darwin’s Black Box: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2006), 69-72.

[5] Kenneth R. Miller, Only a Theory: Evolution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s Soul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2008),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