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怪罪“境外势力”不可取 环时总编为何“苦口婆心”?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关键是各地政府要把事情做好,不能基层一出问题,就怪‘国陆媒体炒作,境外敌对势力幕后插手’。”
单看一句话,可能以为出自台港或海外传媒手笔,然而此判断实则来自内地传媒人,兼且是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这不是他第一次公开批评内地的舆论生态,之前他也曾讲过:“这个国家经得起说,最不怕骂,支持得起知识份子和全体国民精神自尊所需的条件。”

胡锡进:中国舆论上被动

胡锡进于12月12日在微博重弹旧调,是次切入点尖锐得多:“南海仲裁案的事,结果对中国很不利。另外从香港到贸易战,实际情况也很糟糕,但它们没有一样是媒体惹出来的。新疆的事,之前那么多恐袭,但外界知情有限,不了解新疆的严重情况,后来采取严厉治理措施要倒过来做解释,舆论上就被动了。”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香港01记者摄)

这里牵涉到双重实务问题。“没有一样是媒体惹出来的”,意味官媒可以引导和宣传,但政策效果就要由决策者承担,不可能推到传媒身上。中美贸易战既讲究双方实力对比,亦考验两国的谈判策略,这两者都只可能由主事机构负上最大责任,即使按“党媒姓党”的准则,传媒也只能营造有利气氛而已。

这样讲是为了开脱责任吗?其实胡锡进也提到“舆论上被动”的问题。例如涉疆争议,官媒如今以恐袭影片佐证“治乱世用重典”有理,但批评之声早已占据海外政治议程,如美国正审议《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可见此前“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含糊其词,鲜有发布己方资讯,现在才反击是为时已晚。

官方管控致陆媒“无用武之地”

某程度而言,内地传媒本质就较为“被动”,胡锡进曾在TVB访问中表示:“(政府)有一个宽度,我们的稿子一定是在政府的喜欢和政府能够包容这样的一个地带当中。”他去年毫不讳言,指坊间常有人“骂老胡‘叼飞盘’”,意即无论当局抛出甚么讲法,他和《环时》都接得住,自圆其说。

政治是多变的,中美谈判就是打打谈谈,而党媒只可以“姓党”,必须配合著“多变”作报道述评,结果落在部份读者眼中,无异于投机取巧,放弃公信力。胡锡进是次就指出:“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求帮著管控舆论时,都在削弱媒体的公信力、战斗力。”

要传媒具备权威地位,就需要赋予独立形象、采访自由度和异议空间,否则事事跟著官方口径走,结果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限制同样影响实际效果,由于声音过於单一,缺乏各种论述互相竞争,一则官方要转身时相对困难,“调整”会被视为“失误”,二则大众缺乏心理准备,对多变现实易于反应过大。

消极管理舆情属浪费战斗力

早于去年,胡锡进就讲过:“中国社会的资讯发布机制过於单一,使得我们在中美博弈中不断吃亏,美方在解读两国之间的事务时要灵活得多,焦点塑造和引领能力都强于中方。”是次他也持相同看法:“看看美国有多少发声机器,咱们这边就练外交部几位发言人了。”

+1

上述看法既关乎行业利益,也左右办事效果,但何尝不是触及国民处境呢?胡锡进再次呼吁当局“要相信群众”,“多让大家知道些事”,这种看法不仅是为了尊重国民和有效保障其权益,同时亦是将“公众舆论”由作为消极管理的对象,转化为国家对外交锋的积极“战斗力”。

“战斗力”意指甚么呢?假如官方参考公众意见,其吸纳过程捉得到摸得著,对外政策便可成为理直气壮的“社会共识”,全国将会更上下一心,进退步伐一致;假如“社会共识”不为“防火长城”所阻,国民更自由地参与全球大辩论,“中国故事”的信誉将会更高,传播力亦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