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风波】默克尔难一锤定音 美国“大义”叙事奏效?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11月27日,美国《外交政策》刊出题为〈欧洲对华为的反弹已来临〉(Europe’s Backlash Against Huawei Has Arrived)的文章,作者为驻柏林记者Noah Barkin,他指德国对中国科技的抗拒正逐渐升温,涟漪效应将影响全欧洲。

德国鹰派大举反击

根据这篇文章,默克尔的盘算很简单,积极目标是期望可以在2021年卸任前,率领欧盟与中国签订投资协议,获取国际外交成果,消极目标则是唯恐如果封杀华为,会招致中国报复。中国是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不论是拓展或稳定双边经贸关系,柏林都不宜在华为问题上大做文章。

德国总理默克尔。(美联社)

去年德国执政联盟竞选失利,默克尔虽保住总理之位,但就宣布了卸任计划,让出党魁之位予,由国防部长卡伦鲍尔(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接任。最后一届任期过了一半,这位掌政将逾15年的欧洲领袖还余下多少政治能量,实在是难以评断。至少从该篇文章来看,默克尔的政治生涯经已是强弩之末。

默克尔9月访华,被指遭受中方施压,其后亦为德国的5G安全标准“减辣”,招致执政联盟强烈反弹。11月23日,基民盟通过提案,要求装备商必须证明符合一系列安全标准,方可参与建设5G网络;早于10月,联邦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吕特根(Norbert Röttgen)已追击华为,动员跨党派议员向政府施压。

人权议题渗入华为风波

默克尔亦并未统一内阁意见,例如卡伦鲍尔和外交部长马斯(Heiko Maas)均公开持异议。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倾向支持华为,最近更因而与美国驻德大使隔空口角,但时至近日,他也呼吁要鼓励欧洲的5G供应商,以与华为竞争。

在西方传媒笔下的华为风波,“‘经济’与‘国安’两难”是常见主题,而该篇文章更加上“人权问题”,提及新疆“再教育营”和香港连月示威。尽管华为否认指控,但这些事件不只影响观感,还带出对华为的长年质疑,例如指该公司实由中共控制,并且积极参与建设其“监控国度”。

上述叙事呈现美国的宣传攻势,一边是华为的科技不可靠,有“安全后门”,另一边是华为与中共密不可分,而中共有侵害人权之嫌。在这叙事中,中国是个道德存疑的大客户,西方阵营如果不强力反制,等于是“出卖原则”以换取金钱,而华为近年卷入各类司法和政治问题,正代表事态不容和稀泥,要作一取舍。

华府对欧两面“摊牌施压”

这一叙事自成脉络,亦明显在德国奏效,可是未有与事实的另一面相衔接。美国宣传攻势不只是“晓以大义”,实则还有“摊牌施压”,美欧贸易战虽未算是全面爆发,但难保不会随时升级,而华府作为北约领袖,与欧洲各国情报网相连,如今也表明如盟友“放生”华为,可能会影响安全合作事宜。

《外交政策》一文指,德企如西门子依赖中国市场,可是德企又何尝不是要顾及在美利益呢?德国电信为美国第三大流动通讯商T-Mobile的母公司,于11月获联邦通信委员会有条件“放行”,批准与第四大流动通讯商Sprint合并;同样在11月,传出德国电信未来两三年将换走“亚洲零件”,变相剔除华为。

回到国际舆论场,中国和华为都表示毋惧封杀,否认各类指控,同时批评美国行径实属“霸凌”。然而毋可否认的是,这类“受害人叙事”只可化为“严正声明”与“严肃表态”,无法提供源源不绝的“故事”,历久常新又点滴累积,故此单讲宣传一项,中方就只能一直处于守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