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忽冷忽热增脑血管疾病风险!颅内动脉瘤破裂严重恐猝死
气温变换之际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大增,包括脑内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医师指出,蜘蛛膜下腔出血往往来自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可能导致中风、癫痫或死亡。
台湾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许劭远指出,近日台湾北市联医陆续收治许多出血性中风患者,有脑内出血,也有蜘蛛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蜘蛛膜下腔出血特别令人忧虑,就像新闻报导过的许多公众人物一样,甚至会造成猝死。
相关文章:脑中风|中风突然发生避无可避?一文认清脑中风5大前兆助预防👇👇👇
许劭远说明,颅内(脑)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局部性薄弱处,形成一个扩张的囊状结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有所不同,有些可能很小,有些可能很大,有些可能位于动脉分支处,有些可能位于动脉弯曲处,危险性在于可能会破裂,导致出血,这种情况称为脑动脉瘤破裂,会引起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并可能导致中风、癫痫或死亡。常见相关并发症如:再出血、动脉痉挛、癫痫、水脑、电解质异常、心肺衰竭等,上述并发症都会增加治疗上的困难及患者死亡率,因此,此类患者常是脑死器官捐赠来源。
相关文章:脑中风|如何预防再次中风?日常保健10招切勿暴饮暴食有充足睡眠👇👇👇
许劭远指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电脑断层、磁振造影或血管摄影等。治疗取决于其大小、位置和形状,以及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和出血风险等因素。一般来说,有两种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或介入治疗。
手术:通过开颅或小孔入路,将一个夹子放在动脉瘤的颈部,切断其与正常动脉的连接,能确实达到立即止血的效果,且术后无需服用抗凝血剂,缺点是头部伤口较大。
介入治疗:通过皮下穿刺,在脑导管的引导下,将一种金属丝或球形物体送入动脉瘤内部,有些辅以支架置放,填塞动脉瘤空间,使其血流减少,达成动脉瘤逐渐栓塞的效果,优点是伤口极小,缺点是使用支架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剂来防止缺血性中风。
如何区分梗塞型和出血型脑中风(按图看清👇👇👇)
相关文章:脑中风|中风2类型如何区分?脑动脉瘤病程快应注意5大初期症状
介入栓塞治疗手术需要完整团队及血管摄影设备,许劭远分享,该院近日收治三位动脉瘤破裂台湾长者,平均70岁,都不知道脑内有此不定时炸弹,使用支架及线圈栓塞动脉瘤后,都顺利救回且维持正常意识,经过积极复健训练后,预期能回到一般日常生活,建议一般民众可将脑部列入自费健检目标,以利早期发现和治疗。
延伸阅读:
女儿出国突脑溢血“花近4百万治疗” 保险公司1原因拒赔…竟是常犯错误
【本文获“中天新闻网”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