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口腔癌患者高达40%同时有食道癌!这年龄患2种癌症概率更高

撰文: 中天新闻网
出版:更新:

食道癌约有5~12%的患者,会同时罹患头颈部癌症或肺癌;口腔癌(包括口咽癌及下咽癌)患者中约有5~14%,甚至40%同时有食道癌。其中年龄小于50岁的初次患者同时得到二种癌症的概率更高。

当食道中的黏膜细胞积累突变严重时,可能会衍生食道癌。致癌原因仍有待厘清,一般认为除了年龄(中老年人居多)、性别(男性比女性多)等因素之外,日常生活对食道的各种慢性刺激,都可能导致食道癌。口腔癌则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总称,大部份属于鳞状细胞癌,可出现在口腔任何部位,包括唇、舌、齿龈、口底、硬腭、颊粘膜及后臼齿三角区等。

相关文章:口腔癌|吞咽困难嘴巴擘唔大7癌前病变警号 突然不敢吃辣要小心👇👇👇

+9

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子,可能导致食道癌与口腔癌的发生,包括槟榔、烟草、酗酒、长期营养不良(缺乏β-胡萝卜素,维他命A、B、C、E,硒及鐡)及人类乳突病毒(HPV)感染等。

尤其,有槟榔(含有生物碱、多酚类化合物。其配料—荖花含有黄樟素)、烟草(含有尼古丁、芳香胺、多环芳香烃和乙醛)和酒精(含有乙醛)等三者使用习惯者,其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的风险较不使用者高达10.5倍。

此外,食道癌的危险因子尚有:含亚硝胺食物(如腌渍、烟熏食物)、热饮(超过摄氏65度)、肥胖(坐式生活)、慢性胃食道逆流、Barrett's食道炎、腐蚀性食道炎、食道弛缓不能及遗传(Tylosis, Plummer-Vinson syndrome)等。口腔的危险因子尚有:口腔牙齿因素(不合适的假牙、齿龈炎和口腔卫生不佳等慢性刺激)及遗传(Fanconi anemia, dyskeratosis congenital)等。

相关文章:口腔癌|5习惯致口腔白斑恐演变成癌症!5招消白斑远离口腔癌威胁👇👇👇

+7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耳鼻喉科主任赖建仲表示,依据台湾卫福部110年癌症登记报告,口腔癌和食道癌分居男性癌症年龄标准化发生率之第3位(7,387人)及第6位(2,614人)。癌症发生年龄中位数,口腔癌为58岁,食道癌为60岁。

临床发现,食道鳞状上皮细胞癌常和其他的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口咽、下咽、喉、肺部)鳞状上皮细胞癌同时或异时发生,且癌化的细胞带有相似的基因变异。食道癌约有5~12%的患者,可能会同时罹患头颈部癌症或肺癌,因此在诊断及追踪时必须特别加以注意。反之,口腔癌(包括口咽癌及下咽癌)之患者中约有5~14%,甚至40%同时有食道癌。其中年龄小于50岁的初次患者同时得到二种癌症的概率更高。

癌症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功能保留较好,生活品质较好,且预后也较好。所以,一但出现下列症状且持续数周,务必提高警觉,即时就医检查。

口腔癌的症状包括:口腔内持久不愈的溃疡(同一位置、超过两周以上)、白红斑、不明肿块、不明原因出血、咀嚼吞咽时痛或耳朵疼痛、区域性压痛、感觉异常(麻木感)、舌运动受限、张口困难、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口臭(腐烂味)、掉牙、体重减轻和颈部硬块等症状。

相关文章:口腔癌|好发于舌下、颊黏膜!6招预防口腔癌避免长期曝晒太阳👇👇👇

+4

食道癌的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吞咽时有异物感、渐进性吞咽困难、吞咽疼痛、饭后呕吐、食物逆流、火烧心、体重减轻、胸痛、吐血、黑便、吞咽时呛咳、慢性咳嗽、反复肺炎、声音沙哑和颈部硬块等症状。

赖建仲表示,食道癌与口腔癌,大多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胜于治疗,食道癌目前尚未有有效的筛检工具,因此落实健康生活方式,远离致癌因子是必要且相对有效的防癌步骤。

- 拒绝致癌因子:避免烟、酒、槟榔、含亚硝胺食物(烟熏、烧烤、腌渍、加工肉品等食物)、超过摄氏65度的热饮或汤品。
- 执行均衡饮食,少吃腌制品,多食用原型食物、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补充维他命C以减少胃内亚硝胺的形成。
- 控制体重:适度且规律的运动,避免肥胖带来身体的负荷。
- 定期筛检(口腔黏膜检查、上消化道内视镜检查),特别是有癌症家族史以及癌症风险因素者。
- 定期牙科检查,并及时解决任何口腔问题(牙龈炎、牙周病)或不合适的假牙。
- 考虑接种人类乳突病毒(HPV)疫苗:尤其是年轻人。有助于预防与HPV相关的口腔癌、食道癌。
- 留意自身健康状况:如发现疑似症状,请及早就医诊治。

延伸阅读:

影/飞越半个地球来台治疗!巴纽男罹“晚期舌癌”术后开心喝珍奶

【本文获“中天新闻网”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