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故事】90后美女茶艺师 自小随母上山采茶 工厦创业开茶舍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你可知俗语所谓的“开门七件事”么?“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指维持家庭日常生活的7件必需品,如今广为饮用的茶亦占一席位。品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这是日常提神品之一,也是假日“家庭日”中的茶楼常客:点心配茶;陌生在品茗之事,其实能尝透个中茶香、味道、甚至明白茶不止是一种饮料,而是由茶叶、泡茶、品茗的过程中,承载着历史与人文风貌。一个90后女生,旅行不是晒太阳、尝美食,中学假期时,已跟随母亲到云南看茶山,了解茶的生长地;在英国修毕设计系后回港,却选择一个“老套”行业,更前往工厦开茶舍。我们这一代,咖啡店去得多,茶舍你可曾去过?摄影:钟伟德

她们认为品茗与品酒也有相似之处,如有aftertaste、不同的礼仪、年份、可配怎样的食物等。

近年来工厦增添不少文艺气息,尤以火炭的伙炭工作室,聚集众多艺术工作者而为人熟悉。那里却出现一间新式茶店:瑜茶舍(yú teahouse),店主容德如(Catherine)是名90后茶艺师,中学开始,受经营普洱生意的妈妈Lily影响开始了解茶文化,但为何一个妙龄少女选择自己创业,开设新式茶舍?最初在电话访谈时,她简而有力地告诉我“妈妈影响我好深”……

节奏太快,密度太高、人太多了,我现在反而出不了港岛。茶舍是让人慢下来、疗愈身心的地方。
茶艺师容德如(Catherine)
品茗即三小口,是让口腔不同部位感受,如牙缝,脷底,脸颊,好像品酒一样。

城市的避世桃园 吸引中外游客

要找个悠扬音乐并伴随香气的舒适地,不一定是咖啡店。Catherine早已为我预备一口绿茶,茶汤随其阵阵清香传来,沁人心脾,驱走由市区赶来的烦躁心情。她说:“好多人形容这里是避世的地方,一个工厦,想不到有个茶舍,还说假日除了行商场外,现在多个选择……甚至有人来影结婚相呢。”这里是个有趣的地方,像个“文青咖啡店”,只是容器盛载的,不是咖啡豆;9成的木架及家具也是由Catherine一手一钉揼出来,简洁、幽静与灵气引来不少年轻人,甚至美国、瑞典、日本、韩国游客到此品茗。

对她来说,这里又是个怎样的地方?“茶舍是给我发挥对艺术的追求:茶的艺术,无论在泡茶、茶叶包装的设计等,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她说对茶的兴趣是慢慢培育,跟不同的老师学习,真的愈学愈喜欢。有些人认为茶是“老饼”、“老套”的玩意,但她认为“当你不了解一件事时,你根本不可以说你不喜欢。你可以说有点老套,但不能那么快定夺她的内涵。”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甚难;把兴趣当作生意来做,更难,当我们谈及跳出Comfort Zone的勇气时,她的支持者便及时出现。

茶艺的意思,就是怎样把茶叶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要把握、了解这茶,如几多度水冲泡,需要几多份量等。甚至将茶叶的不好隐藏,将最好的,呈现其120%的姿态。
她说出国时曾带生普洱冲泡,但味道却与香港冲泡时不一样。外国是硬水,香港是偏软水,即少钙少味,会好饮一些。

纯朴茶山生活 反思都市繁华格调

Catherine与大众一样,对茶的第一印象就是与婆婆、妈妈去茶楼饮茶,婆婆喜欢饮水仙,她便习惯一到茶楼便叫“水仙滚水”。自她到英国读书后,当学校有长假期时,妈妈Lily便会叫Catherine一同前往茶山当作亲子活动。当时的Catherine约15岁,回忆说:“在丽江落机时已有高山反应,有点晕,行两步要坐低。”妈妈立即笑言:“你后生,动作大,急反而不好,好像我一般慢慢行便没事呢。”Catherine没有拒绝妈妈的邀请,当时亦没有兴奋的感觉,一开始总觉有点辛苦,因为那时的山路都是颠簸不平,卫生条件差,上洗手间亦不方便,怎样也有点不习惯。

看见到茶山上的壮观景色,显得烦恼原来很渺小。

上茶山带给她另类的经历,他们的纯朴、纯真令她反思城市与山中的生活。Catherine说:“你可以说山上的生活没那么“多姿多彩”、没那么多资讯,但他们的生命有另一种平淡和快乐。有时会想,为何他们会这么快乐,而城市人差那么远?是不是与茶有关?”每次上茶山,她们逗留两星期至一个月不等,有时更会天未光便上山,下山时“看见一片片云海,一望无际,中间又有一个山峰。你会觉得亲近大自然,会令你懂得欣赏,学会感恩。看见茶山上的壮观景色,显得烦恼原来很渺小。”为何大多在4月前往茶山?妈妈Lily说:“4月有不同的祭典,如茶王节,每个茶山内,有一个茶魂,甚至可称为王,他们会着小数民族的衣服,唱歌跳舞。我们每次上山除了看茶叶的质素,其实也是与朋友相聚。”

茶都是源头,是第一手,品质的保证,女儿可放心地冲。
妈妈Lily
茶是令我们更加亲近,很多朋友也好奇我们不是一般的母女,有如Best Friend一样的关系。
女儿Catherine
她们说品茗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久未能尝茶时会挂念她。

女儿爱上茶 妈妈是幕后推手?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怎样开明、放手的父母,也会为子女的未来担忧,为他们安排一切,那她们……

Catherine说:“其实我觉得好好彩,因为有妈妈的知识协助外,细个已开始慢慢接触,好像棉花一样吸好多水,令我真正想开茶舍时,也有一定的认知及准备。”

妈妈有点说笑,又有点自豪地说:“我觉得我有少少安排的,如每年参加茶叶展览会时,我会乘机叫囡囡俾意见,看一看,她会给我一个字:‘乱’。久而久之,她便会主动给我放整齐。”

妈妈解释说,因那些茶叶展览会,是要给众多的收藏家、买家一看,因此门面怎样也要让人有琳瑯满目的感觉,有不同的选择,并不是以精品作主打,因此Catherine总有一种乱的感觉。虽然Catherine当时年纪虽小,对茶叶并没有太大兴趣,但妈妈总说:“来支持下妈妈吧,就算没太大兴趣。”那么女儿爱上茶,妈妈是幕后推手吗?妈妈说:“虽然是有些安排,但我觉得她能在茶里得到满足感,又能在美与文化中工作,何乐而不为?后来她想开茶舍,我便全力支持。”Catherine说:“就好像她叫我去听粤剧,我会陪她去。但至今,我对粤剧也不是很大兴趣。”

不少人没留意她(茶)的层次与回甘,只觉得是水用来解渴。但当你用心感受,细尝后才会知道她的分别。
Catherine喜欢一手一脚建设自己的茶舍,整木架便当造手作。

“瑜茶舍”是治疗心灵的地方

Catherine笑言,不少人认为“瑜茶舍”的名字与她的名字有关,一进来便叫我余小姐,她开怀地笑说:“我不是姓余呢”。她解释,神农氏尝百草,在《本草经》中茶被当成如草药一般有疗愈的效果,这块玉叶(茶叶)有如美玉。而“瑜”是美玉的意思,她希望“瑜茶舍”的茶叶如美玉一样的品质带给客人,所以她们最初只是售普洱,而不同年份的普洱便以不同的美玉命名,如碧玺、松绿等。但她认为最重要的,是“瑜”与“愈”音同,她希望带给客人身心灵的疗愈。

品茗是艺术,与文化,历史有不可分割的牵连。当你了解茶的历史后,你会用不同心情去感受。都市人有很多病,希望大家能在饮茶过程中去放松自己,感受当中闲暇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