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师】10星期进修之旅 学会的三节课 教师:希望有突破
应试教育与香港同行了不少岁月,但时移世易,固有的方法是否切合培育未来的主人翁?当不少声音提出希望对现时的教育有所改变时,一个鼓励教师以创新的意念及行动,以回应教育需要的教师培育计划却在往年徐徐展开,至今已进行得如火如荼。香港的教育,真的只有苦味吗?这班来自中、小学及特殊学校的教师,齐齐把学习场所转移,化身成“学生”,每天投入在活动中了解及吸收推动创新需具备的元素。一位较年轻的小学教师潘老师对我说:“教师生涯已有4年,感觉在教学、课室管理等方面,都好像到了一个樽颈位,希望自己有所突破。”另一位在中学任教多年的陈老师则道:“还记得这个计划的简介会中的一句说话,‘想改变,首先要改变自己’,于是我想亲身经历一次,这便会更明白学生改变时会面对的感受及想法。”【撰文:梁蔚澄 图片:受访者及Innopower提供】
第一课:还在用同一把尺来看待学生吗?
这天,他们一行十四人来到以愉快学习见称的救恩学校(小学部),与校长陈梁淑贞(Gloria)会面,虽然一众教师亦有所闻,但真正与校长对话、入校参观,却是第一次。校长亲自介绍学校的理念、课堂情况、校园设施等,每位老师则眼睛发亮,听讲解之余,同时不断拍照纪录。天水围循道卫理小学的潘明慧老师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Gloria对正向教育的热诚,所付出的努力,以生命影响生命。她明白改变需要一步一步来,虽然她是校长,但做的却比其他人更多。”
于灵粮堂刘梅轩中学任教的陈敬忠老师,则对香港红卍字会大埔卍慈中学(简称卍慈)如何处理学习差异亦有很深刻的体会,“SEN同学仔的能力不一,于是卍慈把每一科也分了三套教材,如把程度高、中、低来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令我思考,日常我们都是用同一把尺来看待学生,但一致性不等同公平。”那天,潘副校更与老师分享如何推动,动力较低的同事尝试共同为学生而作出改变,令陈老师学会不少推动创新改变时的要点,他更决定日后要再次往卍慈,了解如何进一步实践自主学习。
他们还与以艺术为本的香港兆基创意书院的校长及老师交流,及前往第一届“创新教师”叶碧君老师所任教的顺德联谊总会李金小学取经,叶老师结合十星期所学的创新思维、芬兰及荷兰考察后,把当中的教学优点带回香港教室,并由小一开始推行正向教育计划,这令一众教师从中重新思索教育的意义及方向。
第二课:追梦要及时 行动最重要
要培育创新思维,当然少不了与创变者对谈、现时的社会创新项目及了解现时家长及学生的想法,因此十星期的行程亦不乏到处出访,除了到本地学校考察外,他们到访蓝屋、创意的机构等地了解不同创新的人和事。潘老师最难忘的活动是光屋,这是针对大众对房屋需求而生的计划,社企“要有光”翻新深井一座废弃宿舍,为有需要的基层人士提供安稳的过渡性居住环境,以助他们改善生活。
虽然“创新教师”的进修活动已完结,但潘老师却深深记得一番说话:“我最记得Ricky(社企“要有光”创办人)讲过,我们真的不用等退休先去追梦,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现在实行,不一定要拖延。每个人都可能要帮助别人的需要,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帮助其他人的需要。所以我今次在校内尝试推行的计划,虽然我做的是Maker Education(创新教育、体验学习、跨科专题研究等多元学习)及品格的培育,但服务社会亦是很重要的部分。”
第三课:自主及空间的重要性
想改变,需要空间,然而教师需要的不只是减少工作量,而是思考及探索新事物的空间,如果十星期的计划只是不停考察与上课,这便有点本末倒置。他们除了会有静观减压的瑜珈课、回校作连结及阅读时间外,亦有个名为Job Shadowing(工作影子)的活动。
教师需自行决定实习及学习的对像,然后用一天的时间了解对方的工作,有些教师向堪舆学家麦玲玲、前香港海洋公园董事局主席盛智文作其“影子”。潘老师则跟随粤剧新秀黎耀威(名伶文千岁及音乐名家潘细伦入室弟子),由晚上六时开始到翌日的早上六时,进入后台了解粤剧表演前的准备及演出时的魅力。潘老师对我说他是个创新之人,何解?她笑说:“他除了演出外,亦会写剧本,将粤剧由传统结合现代元素,当中亦有不少Maker Education的元素,及让我明白承传的重要。”
除了吸收新事物的空间外,寻找自我也甚为重要。圣玛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学任教的李灵心老师有很大的感受是mindfulness practice,她说:“日常要兼顾不同的工作与事情,因此较少关心自己的状况,无论是身体或情绪上的状态。这十星期,每星期也有一个练习,这令我自己心情平静,头脑亦清晰不少,也能够认清学生的需要,而自己可以怎样协助他们。”
时代在变,不同的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亦在慢慢向前走。也许我们是时候要思考只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的时代,应否开始转变。
教学最前线 什么是“创新教师”?
教师是在教育场所的最前线,亦应是最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情况,这班教师参加了一个由推动教育创新的机构“教育燃新”及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策划的“教师创新力量”计划(Innopower@JC),获选教师有十星期的带薪进修课程及多元学习机会,当中包括本地及海外考察、接触业界内外的专家及创业家等活动,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从而回校推动创新计划。
不过为何是由教师推动创新的教育?原来在计划开始前,Innopower做了一个调查,访问了共498位小中学教师,近9成受访者认为教师可成为在校推动创新计划的力量,然而受访者认为教师的工作量是进行创新计划的主要阻碍,同时亦需要管理层与同行者的支持,因此组织创新团队亦占一重要比例,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改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