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主意】推MAKER堂动手造 老师:不想学生成应试机械人
廿一世纪的教与学应该是怎样的模样?政府近年力推STEM教育,当中包含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的知识应用,各中小学纷纷把STEM融入不同的学科或活动中。然而这个可谓现时教育界的关键词,除知识以外,还可承载什么意义?一所位于马鞍山的中学,决定改变课堂时间表,开学时在中一级实行一周一个双连堂的“Maker+”课堂,学生可自行决定研习题目,透过“动手做”及运用创意和科学等知识,制作回应社会或学校需要的发明品,因此这课并不会以考试方法来评核成果,而是自评,互评及老师观察来制一个学生能力表。负责课堂的科学教育学习领域统筹主任黄佩珮表示:“不想因为潮流行STEM所以STEM,MAKER Education或STEM只是一个工具,最重要是学生的心态有所成长。”她希望学生重拾对世界的好奇及学习兴趣,究竟可如何实行?【撰文:梁蔚澄 摄影:陈焯𪸩】
让学生毕业时拥有廿一世纪的共通能力:创意、解难、与人合作,及“我做得到”精神,并希望学生可以进入心流状态(the state of flow),然后自主、投入去学习!
学生主导 老师成为同行者
“Maker+”课堂的教室内有四张六角形台,一问之下原来是老师希望学生在讨论时,各人的距离感也是相等的,另一有趣的地方是壁布板皆换上水松板,并有不少纸条,黄老师阐释:“我时常鼓励学生去思考,希望他们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发挥创意,所以水松板是让他们把不同的想法和构思记下并随意钉在板上。”
此时,学生走进室内,课堂随即展开,话声四起,有别于传统教学,老师站在黑板前讲课传授知识,反而站在一旁聆听学生讨论,并适时提供协助。课堂以小组协作形式决定题目及学习内容,其中一组同学在考察社区及校园后,希望以优惠的价钱向师生提供美味可口的棉花糖,因而自制棉花糖机,今天他们与导师一起到五金舖买所需的材料;另一组则希望自制理想座椅,来个台凳二合一,令课室进行活动时更可灵活运用。他们合力把办公室櫈拆件,再用纸皮修剪成不同的组件,作为座椅的原型,随后便开始锯木,拿电钻实战。
他们齐声笑道:“这堂可以‘出位’之余,又有机会发言及讨论,又可动手做,很开心并珍惜此时刻。”黄老师忆述:“当我给他们一张残旧需报废的办公室櫈随他们发挥时,他们高兴得一见就拆呢!”
不再是为别人定下的目标,被动地学习;而是为着自己的兴趣,有冲劲去自学!
老师:“要Click到学生个掣”
“Click到学生个掣”,“就可入FLOW”,是否有点迷惑?
这些都是黄老师设计“Maker+”课堂背后的重要理念,她去年前参与一个教师创新计划,及后往丹麦交流时,接触到心流状态的理论(the state of flow),简单来说就是当学生进入状态时,便会全情投入及主动学习,并在过程中感到充实。这令她反思现时的学生在考试制度中成为一部“应试机械人”,只是围着标准答案来学习,很多时只是等答案,而少发问及尝试,大大扼杀他们的创意及好奇心。她说:“我相信每个孩子也有主动学习的冲动,而“Maker+”课堂没有对与错、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以‘learning by doing’(实践中学习)为学习工具,让学生透过设计思维,以创意解决问题。”
在“Maker+”堂内推动学生动手做的动力不是分数,而是好奇及求学的心,那么推动黄老师改变的动力又是什么?
“对于第三组别的学生,入大学的机会很微,但仍然要受着教育制度的束缚。其实学生有不同的能力,可是在公开考试中未能反映出来,甚至被视为‘失败者’。除了六年的学习生涯承受着应试压力,大部分学生在学术上获不到成功感及方向。我想给予空间,让他们看见自己的可能性,从而令其心态有所成长。”
校长:学校是发展学生潜能的地方
不过能在校内作出改变,亦需要校长的“绿灯”及同事的支持。李靖邦校长认为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及天赋,即使成绩没那么理想,学校亦希望每位学生亦可发展他们的潜能。当他看见黄老师想改变的热情,并回校向他及老师们分享外国考察的所见所闻后,即使亦会忧虑如何分配资源及同事的工作量等问题,但他亦盼望学校有所改变,“如果还是在现有的框架下鼓励老师在课堂内改变,而不是根本上的改变,能改变的也有限。如果同事有心,作为校长也应该要鼓励。看见学生积极上课,亦即表示计划正在适确的方向前进。”
如今,老师的角色转化为同行者。彭秋蓉老师是数学老师、“Maker+”导师及1A班的班主任,她亦见证学生的改变,“在9月开学时,学生虽偶尔主动回答问题,但在数学课的整体表现都是较为被动。现在却在课堂内有不同的回应,还抢着出来答问题,又主动与我讨论。Maker堂令我思考如何在其他课堂引发学生好奇心。”另一位同行者雷家明老师亦看到学生在“Maker+”中敢于表达自己,主动的表现,令她开始思考摸索在任教的化学课中如何带来改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学生的成长,校内的老师逐渐理解课堂带来的正面成效,皆因一切皆是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如今,学生仍孜孜不倦地投入在自己的创作中,学校亦因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断把课堂内容调整,并计划把课堂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