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中医师教你四大养生保健方法 附9款冬至汤水食谱

撰文: 林荺晞
出版:更新: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著一年中最长的黑夜和最短的白天,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2024年冬至是在12月21日。
作者:博爱医院阙冬玲中医师

冬至的气候特点和中医意义

冬至的“至”字,意指极致。在香港,冬至时的平均气温大约是17度。

冬至不仅是寒冷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转折点。阴气在这一天达到巅峰,随后开始衰退,而阳气则悄然萌动,预示著大地即将迎来春天的生机。中医认为,在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养生,遵循“冬藏”的原则,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注重保护身体的阳气,避免过度消耗,保持人体阴阳平衡,以便在来年保持健康。

冬至养生保健妙法

1. 宜早睡晚起
冬季日短夜长,应该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中医提倡“早卧晚起”,是为了顺应自然的变化,早睡能让阳气潜藏,晚起则有助于阴精的蓄积,促进身体的恢复。然而,早卧晚起是相对而言,长期卧床不利于养生,反而会造成人体气血瘀滞。

2. 运动宜缓、宜微汗
虽然冬天寒冷,但仍要适度的运动。中医建议在阳光出现后进行轻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或散步等,以微微出汗为度。这些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冬季建议尽量避免剧烈运动,过度运动会使毛孔大开,导致寒气入侵,且汗多泄气,违背“冬藏”的养生原则。

3. 宜进行天灸
从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称二九,三九。在三九天进行天灸疗法,采用具有辛温助阳的中药贴敷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可疏散风寒、温通脉络、调补脏腑,对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可达到提高免疫力和未病先防的目的,特别是一些每逢冬季就容易加重的疾病,如鼻敏感、慢性咳嗽、哮喘、反复感冒等;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痛症亦有一定疗效,建议体质合适者可于此时进行天灸疗法。

4. 避寒就温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背部和下肢的保暖。中医认为,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是人体防御外邪的主要部位,保持这些部位温暖能有效防止阳气外泄。

饮食调养

冬至是进补的理想时机,除了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 牛肉、桂圆和肉桂等,还可以选择一些滋补类的食物,例如木耳、黑豆、海参等。然而,在进行补养之前,必须先了解自己的体质。此外,进补也应该讲求适量,过量的温补会引起内热,而过度滋补则可能导致肠胃不适。

冬至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很多人会在团圆饭后享用汤圆来应节,然而汤圆是由糯米制成,质地黏稠难以消化,易造成体内湿气积聚,因此建议适量品尝。对于肠胃较为虚弱的人来说,更需小心。

冬至建议食疗

红枣桂圆鸡汤(4人份量)
材料:鸡1只、 红枣(去核)10颗、桂圆肉(干)12粒、生姜3片、料酒适量、清水适量、食盐适量

做法:
1.将鸡洗净斩件,汆水备用,红枣和桂圆肉用清水稍微冲洗一下,生姜切片
2.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鸡肉、生姜片、红枣和桂圆肉,加入料酒,然后用大火煮沸
3.煮沸后转小火,盖上锅盖煮约60分钟
4.加入适量的食盐,即可食用

注:各人体质不同,上述食疗建议食用前咨询注册中医师

博爱医院 阙冬玲中医师

相关阅读:冬至24节气 全年黑夜最长白昼最短一天 中医教煲六款袪寒助阳汤水

+2

相关阅读:冬至│中医建议儿童不宜吃1类食物免寒上加寒 推介2款汤水全家饮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