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看中共百年・十|从仰望西方到平视世界的中国“新青年”

撰文: 伍逸豪
出版:更新:

中共建党百年主旋律献礼剧包括《山海情》与《觉醒年代》等作品,不但摆脱过去的窠臼形象,更受到中国大陆年轻群体的热捧与追更,豆瓣评分高达9.3分;此外,由40个不同时期人物和故事组成的《理想照耀中国》,也有不小声量,豆瓣评分有8.2分。

微博上一些年轻人用“竟然”描绘了这个现象:“我竟然也看上这部献礼片”、“我竟然也喜欢上了一个主旋律红色剧”等等。据大陆视频网站“优酷”站内统计,《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用户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

不是只有“小粉红”

在台湾社会的眼中,打开媒体报道或互联网讨论,“狼性”是中国大陆年轻人集体形象,既是在大学校园里为分数排名废寝忘食的学生,也是在创业机遇中不择手段的商人,更是在“墙外”世界与“台独”针锋相对的“小粉红”。

总的来说,台湾对中国大陆年轻人产生“脸谱化”、“标签化”的认识,一方面来自于长年的反中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是看到了两岸实力翻转之后的集体焦虑,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便是一场情绪总爆发。

中共建党百年之际,热播剧《觉醒年代》据称受到中国各年龄段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捧。《觉醒年代》的特殊之处在于透过塑造新文化运动的人物群像,动态呈现当时世界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完整再现了一场思想运动。(微博@觉醒年代)

然而,当台海问题的急迫性越来越高,如同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讲话中提到的:两岸政治纷歧“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台湾接下来所要面对、甚至是“交手”的大陆新生群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具体面貌,恐怕也是台湾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必须要冷静摸索清楚的。而《觉醒年代》等献礼剧受到大陆年轻人的喜爱,或许就是回答此问题的一条线索。

当然,中国大陆青年面貌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课题,形塑出了不同的样态。回顾百年前中共建党前后,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中国青年有的追随胡适这位“青年导师”,走上了自由主义的道路,后来在国共内战、两岸分裂的背景下,跟着国民党“东渡”到台湾。更多的人在五四运动前,捧读日后中共创立者之一李大钊的“热血”文章《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位代表,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9岁,平均28岁,正好是毛泽东当时的年纪。青年构成了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主体与动力,而在那个“寻路”年代,无论是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中国年轻人积极地向西方寻求摆脱落后封建的思想出路。

中共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文章,曾引领一代中国进步青年的思潮。图为今年6月1日,参观李大钊故居的中国学生为李大钊像献花。(新华社)

转变中的光荣与梦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了文革十年动荡,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被称为“春天的故事”,中国人看到的“春天”,不只在于社会与生产力的再次“解放”,也在于思想上的又一次激荡。

特别是1980年代末期,伴随着苏联解体,以及从西方世界蔓延开来“历史终结”的美式“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政治与经济模式,构成了当时中国大陆“新启蒙主义”的基底。体现在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热销,体现在美国史学家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讲述美国成功之道的《光荣与梦想》的洛阳纸贵,也体现在批判大陆文化落后、保守与封闭的官媒纪录片《河殇》的播映……。

就像台湾在1970年代开始的“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热潮,“仰望西方”成为几代中国大陆青年的“光荣与梦想”,许多中共“官二代”到西方国家“生根落地”,还成了台湾和西方社会嘲讽的对象。

不过,借用毛泽东的名言“事情正在起变化”,中国大陆年轻群体“仰望西方”的思想状况正在转变和消逝。特别是跟台湾发生“太阳花”运动同一年,“一出国就爱国”的实际感受,开始在海外中国青年之间流传开来。

经历了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西方民主与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病被掀到了台面,而对照于自身国家建设的进步,拒绝“宏大叙事”的新一代中国青年,他们对于西方的认知与视角,确实已经有别于上个世代。一直到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爆发,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到中国“避难”,也是这个时代转折的写照。

西方不再是唯一的“美丽新世界”,中国大陆互联网上“公知”群体的没落,同样与此有关。

1988年中国央视制播了电视纪录片《河殇》,认为中国文化是源于黄土高原的大陆文化,代表落后、保守与封闭;而西方则是海洋文化,象征进步、年轻与活泼。图为《河殇》片头画面。(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当台湾感叹于过去影视文娱等“软实力”不再能够“反攻大陆”,甚至是反过来台湾的“00后”兴起使用“小红书”、写“简体字”、吃“中国零食”、追“中国明星”的流行,这不只是两岸对比的现实,本身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而微的缩影。当拜登(Joe Biden)也开始把“中国”当成比较级,将中国的基建视为比拚的对象,便已经能够嗅出世界正在微妙变化的味道了。

平视世界的一体两面

习近平于今年3月6日在中国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议上称,“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几天后的3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及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等中美负责外交事务最高层官员,在阿拉斯加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杨洁篪的这段发言“美国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甚至在20、30年前,你们就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成为中国舆论场的“金句”,被做成各种图片在互联网流传,也被印在手机壳、T恤、帆布包上成为中国青年毫不避讳的一张“名片”。

习近平的“中国可以平视世界”,以及杨洁箎的“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其中当然有中共借由中美角力“内宣”的成分,也有透过民族主义为“两个一百年”与“中国梦”加油鼓劲的意味。但是从“仰望西方”到“平视世界”的转变过程,确实也是发生在当代中国大陆青年的客观事实,他们的祖父辈出生在“一穷二白”的中国、父母辈出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而他们则出生在“北京奥运”与“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中国,自然生成了不一样的“三观”。

中国大陆年轻世代流行“躺平即正义”,同时又具有“平视世界”的高度自信。图为北京清华大学举办2021届毕业生党员大会暨启航出征仪式。(清华大学官网)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大陆快速崛起与发展,社会内部的矛盾也在快速激化,中共高层提出了被多维新闻概括为“第五个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应对,年轻人则出现了“佛系”、“996”、“内卷”、“躺平”等等抵抗,网上还流传着年轻人捧读《毛泽东选集》的讨论帖子。中国大陆青年的“自信”与“自嘲”,从内与外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平视世界”精神面貌的一体两面。

中共百年的台湾挑战

青年的热情与活力,以及青年对社会变动的敏锐感知,一直都是社会进步的泉源,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甚至是全世界,皆是如此。但青年也是时代的产物,台湾青年举起了“抗中保台”的旗帜,那么势必会与“中共百年”下的大陆青年正面交锋。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预言”,李登辉在政治上强调台湾脱离中国的作为,“不会改变最终统一的结果,这样做只能使台湾在重新统一的实际发生时更加痛苦”。若是台湾想化解身份政治带来的矛盾与痛苦,重新认识中国大陆的“新青年”,并且给出调整适应世界秩序变化的应对方案,或许是中共百年带给台湾不一样的反思与挑战之处。

中共百年党庆之际,台湾政党与社会对此普遍无感与无语。但中共百年的论述与作为之中,台湾问题却是躲也躲不掉的重中之重,如何理解中共百年的意义,对台湾来说更是涉及安身立命的大问题。本组议题将站在台湾的视角,去提问中共百年对于台湾的意义与影响,从政治、经济、理论、思想面貌、历史与访谈等多重角度,组成台湾应有的中共百年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