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文|《中国制造2025》打90分以上 中国已无须“多做少说”
十年前,中国推出“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纲领——《中国制造2025》,旨在提升中国工业的制造能力,摆脱“世界工厂”的角色,从劳动密集型的“车间”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附加值更高的制造业强国。十年后,该战略纲领到了“验收”成果的时间节点。
日前,围绕《中国制造2025》,《香港01》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今年3月,王文所在的人大重阳曾对外发布《十年跃迁:美国各界评估“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总结及“制造强国”的未来展望》智库报告,这也是国内首份围绕《中国制造2025》展开的报告。
香港01: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的收官之年,从去年开始政界、智库、媒体和行业都在不同程度覆盘,以及给《中国制造2025》打分,鲁比奥去年的报告中说《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高科技领域中,唯一未达成目标的是农业机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总结了五大成就。《南华早报》认为该战略目标完成度达到86%。以你的研究和观察,《中国制造2025》完成度如何?如果打分,应该打多少分?
王文:整体而言,《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已基本达成,完成度可以给出非常高的评价。参考《南华早报》去年提出的86%这一数字,结合当前第一阶段即将收官的节点,中国制造业在重点领域的进展实际上已进一步提升。从个人角度,我认为若以战略设定和实际成效衡量,可以打到90分以上。过去十年,中国在高铁、电动汽车、光伏、机器人等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充分验证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有效性。《中国制造2025》作为转型升级的纲领性战略,发挥了重要的制度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当然,若以全球顶尖水平为标准衡量,中国制造在先进芯片、核心基础软件、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仍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强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需要在未来持续加大投入和深化布局。因此,总体上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完成度优异,但仍需持续投入。
香港01: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建国百年时,更加巩固制造业国家地位,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今年《中国制造2025》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会怎么走?有分析认为,中国接着还会推出新的十年计划,但继续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以免再招美国猜疑,对此你怎么看?
王文:从当前节点来看,迈向2035年的制造强国进程将以现有成果为基础,深度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高端制造发展。总体上,中国未来的产业政策将更加注重内外协调、科技赋能与结构升级的系统性协同。一方面,政策导向将从传统的产业“扶持式”干预,转向以制度生态优化为主,通过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链完善和人才机制升级,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强的长期支撑。另一方面,科技将成为核心抓手,中国将以智能制造为牵引,着力突破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转化的深度融合。同时,中国将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内循环韧性,推动“两头向内”的供需结构重构,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拓展“走出去”战略,重塑全球制造业布局,实现从“追赶型工业政策”向“引领型产业战略”的过渡。
至于是否继续推出新十年计划并低调推进,我认为,随着中国制造业实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已无须刻意“多做少说”。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8%,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领跑,综合竞争力不断上升。未来,中国有底气以更加自信、开放的方式,坚定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无需回避外界关注。
香港01:人大重阳今年3月份推出首份智库报告《十年跃迁:美国各界评估“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总结及“制造强国”的未来展望》,报告最后一部分建议,中国应更加自信推进制造强国进程,舆论上,要主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积极回应敏感议题,引领全球制造业讨论,掌握议题主动权。根据我们与内地学界包括商务部相关研究人员的沟通,似乎回避谈这一问题的居多。而从世界主流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来看,整体上对该战略评价都很高。中国是否正在丢掉借《中国制造2025》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引领全球制造业讨论的绝佳机会?
王文:我们确实需要更加主动地把握借助《中国制造2025》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机会。当前的国际环境与战略起点,与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过去,我们对外低调,主要是因制造业基础仍在夯实,面临技术封锁时存在一定脆弱性。但如今,中国制造业已形成强大体系基础,不仅经受住了外部冲击,而且在多个领域达到乃至引领全球,完全有底气主动发声。
事实上,即便我们不谈,西方社会也未曾停止对《中国制造2025》的关注与评议。2024年12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与产业政策:国会面临的问题》报告,今年2月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又专门就“中国制造2025”举行听证会,持续审视中美制造业竞争态势。这意味着,国际关注与讨论客观存在,并不会因我们的低调而消失。
因此,中国应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讲述自身制造业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及时回应产能过剩、补贴发展等争议性议题,主动提出制造业发展的新议程,通过理论总结与经验分享,引领全球制造业讨论,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塑造有利于中国制造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香港01:进入21世纪,制造业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比如美国2012年2月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2013年4月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相继提出物联网和机器人战略。时任工信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制造2025》意味着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水平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中国目前在工业4.0中处于什么位阶?相较于《中国制造2025》的高关注度,其他国家的战略为何被提及的并不多了?
王文:整体来看,中国目前已实现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局部领先。过去,中国制造业曾长期落后于德国、美国、日本等传统制造强国,但近年来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实现了显著跃升。随着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通信技术、光伏等领域的快速突破,中国制造在部分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也在加速赋能制造业转型。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达到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体现出强劲的自主创新动力。
相比之下,德国依托精密制造,美国以讯息技术和高端装备见长,日本在机器人和材料领域保持优势,但整体制造业规模和增长势头已难以与中国比肩。《中国制造2025》之所以在国际社会引发更高关注,不仅是因为“中国制造”重塑制造体系的外溢效应,更是因为中国在高精尖领域的追赶速度远超国际预期,对传统制造格局形成了直接而迅速的冲击。
香港01:4月初特朗普发起全球关税战,经过几轮反复最终中美双方各自加征的关税均达到惊人的数字。在总结《中国制造2025》时,很多分析认为美国因素助推了中国制造2025。在你看来,美国这一外部因素在中国制造2025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尤其是关税战,将如何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中远期目标?
王文: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个任期内对“中国制造2025”发起系统性打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和高端制造突破的步伐,强化了制造业发展的自主性和韧性。从产业层面来看,美国的遏制与制裁使中国更加重视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自主可控,“倒逼”新一轮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
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关税战和单边主义政策仍将对中美制造业互动构成复杂影响,但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已具备强大的独立发展能力。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加速布局,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中欧新能源合作等多元化发展路径。从最新消息来看,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盟与中国已同意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消原计划在2024年征收的关税,这一协议为中欧新能源领域合作创造了新的空间。总体而言,随着对美依赖度下降与全球布局优化,中国制造业在中长期内仍将保持稳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