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习近平能提出“第五个现代化”?

撰文: 中国观察室
出版:更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多维新闻》曾发表多篇评论文章来解读该全会的一个重要提法,那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彼时《多维新闻》将其总结为这是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五个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对于治理的强调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也有目共睹。可以说,要想理解中国自十八大以来的变化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思路,第五个现代化是绕不开的关键字。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香港01》重新刊发《多维新闻》十年前有关“第五个现代化”的旧文,以期给各方理解中国和习近平提供一把钥匙。

此为系列文章第四篇。

历史如同一把巨大的筛子,筛掉过时的东西,留下有价值的东西。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将会给历史留下改革的印迹。在那场注定影响未来中国命运的会议上,习近平为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总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较于过去的“四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时就被《多维新闻网》称之为习近平的“第五个现代化”。

“第五个现代化”是习近平对几代中共领导人的政治继承,也是其新时代的改革目标。图为习近平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会上为受表彰者鼓掌。(新华社)

中共在毛泽东时代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四个现代化”,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准和目标。到了邓小平时代,“四个现代化”借著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现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发展水准。“四个现代化”属于物质文明范畴,背后寄托被贫穷落后折磨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于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第五个现代化”则明显不同,不仅是指国家机构、制度体系、官员素质的现代化,而且还指执政党的现代化。与具体的“四个现代化”不一样,“第五个现代化”既有涉及到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物质文明范畴,更有精神文明的范畴。

《易经.系辞上传》有“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的解释。“形上”和“形下”,分别指无形的存在和有形的存在。这是传统中国朴素的辩证法,分别从精神和物质的角度去理解事物。换言之,“四个现代化”是从“器”的层面来认识中国的发展目标,而“第五个现代化”既有“器”的层面,更有“道”的层面,是以整体性的眼光来讲述中国下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四个现代化”与“第五个现代化”不仅存在属性不同,而且现代化的物件也不同。如果说“四个现代化”所要面对的是中国长期一穷二白的现状,旨在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第五个现代化”则是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来减少“四个现代化”在新的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所以说,“第五个现代化”是建立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重要补充。(视觉中国)

同时,这里不仅有个疑问,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过去才提出“第五个现代化”呢?因为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欠缺制约著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一举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全面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的经济大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今天中国上层建筑的变革便显得尤为紧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属于上层建筑层面,是治国理政的核心所在。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生变革。

另一方面,随著“四个现代化”在较大程度上的实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加凸显。事实上,“第五个现代化”不单单局限于“政治”的单一框架中,而是最终要解决今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今天中国很多表象矛盾,如果追根溯源,都在主要矛盾上面。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主,那么今天中国的矛盾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因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上出现新的利益格局,矛盾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大众对于政府的诉求愈来愈强烈,原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再也不能有效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日渐制约著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既然原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的矛盾,导致当下中国的主要矛盾愈加紧张,那么“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是为了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凸显的主要矛盾,旨在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习近平上任后曾提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新华社)

可是,习近平为什么能提出“第五个现代化”呢?事实上,习近平提出第五个现代化一点也不值得奇怪。无论是从习近平的领袖地位来看,还是从习近平的文化底蕴来看,乃至从习近平的政治传承来看,习近平提出“第五个现代”可谓理所应当。从习近平的领袖地位来看,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短短时间之内牢牢掌控党政军大权,无论是从媒体报道的尺度,还是习近平言行所带来的影响,抑或军队将领的表态,乃至反腐风暴,都可以看出习近平是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中国最强势的领袖,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对于这样一位强者来说,打破既有藩篱,无疑是其政治抱负。

“四个现代化”虽然还是当下中国的主要目标,但是随著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的利益格局正在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亟须一个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更严重的是,1949年以降,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正是因为“顶层设计”不够现代化,导致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历史悲剧之中。诸如反右、大跃进、文革的历史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其背后原因正是因为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严重滞后。今天的中国虽然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层面有所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官员腐败、僵化霸道、能力低下,相互推诿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位渴望大有作为的领袖,习近平肯定要在毛邓的基础上将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到现代化的水准上来。

习近平正在通过建立新的官员容错、激励机制和现代治理体系,团结、调动更多的官员去落实改革政策。(Reuters)

从文化底蕴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习近平的思想底色。观察习近平上台一年多以来的表现,不难发现,习近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甚至将其当作治国的理念源头。从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到拜访《儒藏》负责人汤一介老教授,无不反映习近平对于传统文化重视早已突破前几任领导人,甚至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正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悄悄变为传统文化。同时,从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心中的中国道路必须要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中国道路只有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才会走得更加顺利。从“四个现代化”到“第五个现代化”,正是习近平从“器”的层面上升到传统文化“道”的层面,在中国文化里面寻找一条建设中国道路的新的探索。

从政治传承来看,习近平提出要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对于自己的使命有著清醒的认识。如果说邓小平透过“四个现代化”的成果破除了社会主义只能一穷二白的规律,那么习近平正准备凭借“第五个现代化”来建设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毛泽东开始,中国的社会主义之路便与苏联式原教旨主义道路存在不同之处,选择农村包围城市,并在建国后进行一定范围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南巡讲话则是重新界定社会主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在党建、治国理政、国际关系等领域所实现的范式转移,已经达到或者部分达到“毛邓习”政治传承的高度。(资料图片)

今天的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接毛邓留下的遗产,面对新的社会现状和时代潮流,选择原原本本理解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本人有著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底,能辩证认识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六十年多前的中国主要是物质的落后,是“器”的严重欠缺,而今天中国则又多了上层建筑变革的压力,存在“道”的不足。习近平富有理想主义情怀,渴望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把握时代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中国建设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透过“第五个现代化”,习近平要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既能推动中国走向更高形式的现代化,又能有效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本位、整个社会被物质异化的通病。

一言以蔽之,“第五个现代化”既是基于习近平个人抱负的体现,更是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底层和社会主义政治传承在里面。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是一种进步,符合中国大众改革的诉求。可是,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看到习近平能够践行“第五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尊重人民的期望,打破历史怪圈,带领中国走出一条政治现代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