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高端造船“超日赶韩”——20年跃进改变全球海格局

撰文: 毛咏琪
出版:更新:

《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中,其中一个最能凸显中美制造业差距、引起美国猜忌的工业领域必然是高端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尽管中国造船业过去十年在巿占率突飞猛进,抢占各种大小船类的巿场,甚至在高端船舶制造达至“超日赶韩”的局面,但亦惹来美方的狙击——美国近日公布“301”调查结果,针对中国航运企业及中国船舶征收“停靠费”。

就中国整体造船业,以吨位计算,中国在2000年仅占全球5%的份额,经过20多年,如今已增加到掌握超过一半的市场。2024年在新造船的订单量方面,中国垄断了70%。有学术研究估算,2006至2013年间,中国政府对造船业的补贴总额高达910亿美元(约7,105亿港元),占该段时期产业总收入的46%。这些措施直接使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占比增加了约 42%。到2018年,中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量正式超越韩国,登上全球第一。

2000-2004年中国(红色)、日本(深蓝色)、韩国(浅蓝色)及全球其他地区(黄色)商用船产量(吨位计)比率。(CSIS)

事实上,不只是在《中国制造2025》,造船业及海洋技术业早已多次被国家纲领中被提及,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发布了至少25个涉及船舶制造业的国家级规划,历届的五年规划都包含促进造船业发展的指示。而中国造船厂亦转向高端船舶制造,也即是所谓的高附加值船舶(High value-added ship)。

不论是领头的央企“中国船舶集团”还是其他的私营船厂,近年都密密交付新船及刷新记录。以巨型集装箱船为例,由21,000箱,再到23,000箱,再到今年4月正式交付的24,000箱——可一次过承载22万吨货,24,000个左右集装箱堆叠起来高度相当于25层楼,并采用液化天然气作驱动燃料,单次航次续航二万海里。而且船越造越大的同时,建造周期也在缩短。

载有中国建造的4台全球最大双箱梁起重机的荷兰籍“巴芬”轮,在长江引航中心南通引航站4名引航员的引领下,缓缓离开码头,驶往美国东海岸第二大集装箱港口——萨凡纳港。(央视)

中国船舶集团的业绩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接订单中绿色船型占比逾50%,中高端船型占比逾70%;旗下的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三家船厂完工交船38艘、经营接单65艘,中高端船型占比达到90%以上。

航母、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以及大型邮轮,被喻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先说LNG船,由于能够在摄氏零下163度超低温下运输液化天然气,乃世上最难建造的船型之一,其售价也持续破顶。韩国作为高附加价船只的第一大产国,LNG船是产业的一大支柱,巿占超过七成。但中国给韩国船厂带来的压力已经迫近,单计LNG船,中国造船商的订单份额已从2021年的8%跃升至2022年的30%,增幅相当惊人。

事实上,中国在2008年才交付了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大型LNG运输船——“大鹏昊”轮,到了去年8月10日,大鹏系列的三艘LNG运输船顺利交付了第800船货,总计约5,200万吨LNG。去年9月9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下了一批新订单——6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公尺超大型LNG船。至今,卡塔尔能源公司已在沪东中华下单36艘LNG船,以载气量计,沪东中华LNG订单首次跃升至全球各船厂之首。

高端船舶技术跟韩国差距收窄

另一方面是邮轮。中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2023年11月正式命名交付,并在2024年1月1日开启商业首航,而预计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将会于2026年底完成交付。

尽管中国算是再摘下了一颗皇冠上的明珠,但中国目前不具备邮轮产业链,就以“爱达·魔都号”来说,很多重要的系统和设备都是来自外国供应商,只有30%来自国内供应商,可见仍使用较高比例的外国技术,例如自动化及控制系统、阀门控制系统、导航系统、低位照明及驾驶室控制台都是由芬兰企业Wartsila提供,动力推进系统则来是瑞典瑞士公司ABB。

但“爱达·魔都号”的成功启航亦启示着中国希望构建全产业链能力,实现自主设计、建造及运营。

到最后一颗明珠——航空母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去年以参议员身份发表的《中国制造的世界》报告亦指出,在去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开始对福建号航空母舰进行海试,是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第一艘使用弹射器的航空母舰;报道又引述消息指,中国海军还在建造一艘用于固定翼无人机的小型航母,这将是世界上第一艘。

中国海军第一艘平甲板、具备三条电磁弹射器的大型航空母舰福建号。(翻摄自腾讯网)
2024年5月1日,国产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号出海开展首次航行试验。(央视截图)

报告强调,中国虽展示了建造这些尖端船舶的能力,但不意味着其整个造船业都是尖端的。例如,福建号并非核动力航空母舰(尽管中国海军拥有大量核动力攻击潜舰),其升降机和弹射器的数量也比美国海军的福特级航空母舰少。

然而,美国亦早已注意到中国“军民融合”(MCF)战略在海军造舰所发挥的助力。美国智库CSIS今年3月发表的报告《舰船之战:对抗中国军民两用造船帝国》(Ship Wars: Confronting China’a Dual-Use Shipbuilding Empire),便正是强调中国利用军民两用资源来支持建造海军舰艇,并举例指上海长兴岛与广州龙穴岛的造船设施,不仅能生产全球最大级别的货轮,也同时能建造中国海军现役驱逐舰与登陆舰。

CSIS今年发表的报告估计,中国解放军(红线)海军舰艇数目于2015年左右超越美国海军(蓝线)。(CSIS)

无可否认,中国造船业的产能和技术在过去20年是飞跃式成长,不在商船数量及吨位势将超越全球对手,中国海军船舰数目近年亦已超越了美国,逐渐改变全球海权格局。

海洋工程装备:巿占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要评价高端造船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完成程度,不只可以说是全部达标,更说得上部分超符预期,助中国造船业在本世纪取得飞跃式进步。但不要忘记,在这个领域还有海洋工程装备这一环。根据官方文件,这些包括深海探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如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罝)、海洋资源开装置、海上作业保障装备等;还有深海空间站、海洋大型浮式结构物;试验检测平台等。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突破深远海装备关键技术”,工信部要求到2025年,高技术船舶占比提升至40%,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25%以上。

去年8月,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海洋工程年报》显示,全国新增海洋工程数量、用海面积、投资额均实现大幅增长。2023年,全国新增海洋工数量达1,038项,比前一年增加345项,年增近五成,其中以海洋渔业设施工程新增数量最多。新增海洋工程投资金额达9,88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成长16.13%。

有内地海事专家指,中国的海工装备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涵盖海洋工程船、石油钻井平台、离岸风电安装船、海洋工程重吊船、海洋平台供应船等多个领域。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对离岸风电安装船的需求显著增长,中国制造商已获得近90%的订单。

2025年2月26日,江苏南通,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海洋工程安装船“志高号”与“志远号”顺利竣工,中国在离岸风电安装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公司副总陈新华表示,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海洋装备市场多元化程度高,能够满足不同领域、不同水深的海洋资源开发需求。他预计,重吊船、海工支援船等辅助船舶今年的使用率和市场需求都将很高。这些船舶的主要用途并非航行,而是海上作业和服务,但对海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2月,中国研发的第四代海洋工程安装船顺利竣工——可以一次性吊起3600吨风电设备的“志高号”可以矗立在70米水深的海域作业,正是最新一代海工装备的例子。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2024年新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108艘、金额约186亿美元,占全球巿场份额69.4%,已连续7年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