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十年验收全球接连迎「中国时刻」 港大刘宁荣:打90分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全球地缘经济风云再起,美国又再次挥起关税大棒,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计划——“中国制造2025”迎来了交卷时刻。这项涵盖十大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工程,自2015年提出以来,一度被美方视为“颠覆全球贸易秩序”的信号弹,是2018年美国启动301调查与对华技术封锁的重要背景。十年过去,该如何评价这场历时十年的产业升级实验?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港大中国商业学院创院院长刘宁荣教授近日接受《香港01》专访时直言,若以整体进展来评分,“中国制造2025可以打90分”。他认为,中国在过去十年内完成了“从大到强”的第一步,但要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关键在于“不能永远在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而是要主动突破科技瓶颈,打造一条由中国主导的创新赛道。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港大中国商业学院创院院长刘宁荣教授。(港大中国商业学院)

回顾2015年,中国国务院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十大重点领域、五大工程与九项任务,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大陆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准;第三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更加巩固制造业国家地位,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从量变走向质变 已完成第一步

“如果从目标完成度去看,我会给它打90分。”刘宁荣指出,十年前中国制造仍以低端为主,但今日不仅在总量上稳居全球第一,在多个领域亦已实现领跑。“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已基本完成。“从量上来说,我们遥遥领先。中国制造占全球比率的总量已超过美、德、日、印四国的总和,这是无可争议的。”据官方统计数据,2020~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30%,连续十五年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今年春晚机器人的应用就很热闹”,刘宁荣说,这正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缩影。“以AI为例,曾经大家担心我们会落后美国,但Deepseek的出现证明中国的AI能力并不弱,甚至让全球为之一震。高铁更不用说,在技术环节例如刹车技术,中国也已经相当领先。”

此外,新能源车、光伏、锂电池等重点领域,中国都已展现出明显优势。“尤其是清洁能源,中国已遥遥领先世界水平,这是产业政策聚焦的成果。”这些都展现出中国制造的实力已不再只是“数量型”扩张,而开始在技术层面实现对标甚至领先。

这张路透社2025年1月27日拍摄的插图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工智能(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标志。(Reuters)

但刘宁荣同时指出,中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仍有显著短板,芯片制造及高端设备依赖进口;大飞机的长距离跨洲飞行能力也还在追赶,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亦需反思。“我们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未有大幅提高,反映出投资过大但产出效益未如理想,这是我给90分而非更高分的原因。”

真正的挑战是“科技冷战” 中国要有自己的技术赛道

2025年,中美贸易战进入第七个年头。从2018年特朗普发起301调查,到2025年再次对中国关键产品加征高关税,中国出口与科技实力正遭遇多重封锁。然而,刘宁荣指出,“中国制造2025”是否能够抗住关税战并非问题核心,核心在于长期以来的科技围堵:“科技冷战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比关税战更严重,且美国采取长臂管辖的封锁政策”。

他指出,美国不仅限制本土企业出口芯片给中国,还要求任何使用美国技术的第三国的企业亦不得出口,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即使是欧洲企业也要谨慎应对,考虑美国制裁的风险”。他形容,这是一场“全域的科技遏制战”。

2023年,深圳市机械人产业链总产值为1797亿元人民币。(深圳发布)

要在这个科技遏止战中有所突破,除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战略外,还需要在科技创新上有长期发展战略。刘宁荣强调,“我们的基础研究、创新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项技术会在未来的赛道上跑出来。AI也是经过了几十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所以一定要有人先开始,不计短期效益地做一些20年后才开花结果的事。”

因此在评估中国制造的十年路程时,刘宁荣特别指出了一个观念上的盲点:“我们常说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但如果你永远在追赶别人,你就永远可能被卡脖子。”他说,“比如光刻机,就算我们把芯片做好了,但制造设备不突破,就只能依赖荷兰。这不是简单的供应链问题,而是科技主导权的问题。”

如果你永远都有卡脖子,技术难关是什么?就是你永远被人控制在手里。
——港大协理副校长、中国商业学院创始院长刘宁荣

这段话不只是教育学者的观察,更是对中国创新体系的提醒:不破除短期导向的思维,不培育前沿技术的原始积累,就永远只能在“被卡”与“赶超”的循环中打转,难以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本土中国”与“海外中国”:中国制造正在延伸版图

如果“中国制造”过去十年的重点是“站起来”,那么未来十年则是“走出去”。对于“中国制造”迈向“制造强国”的未来之路,刘宁荣再次提到他曾在公开演讲中提出的“‘两个中国’全球化布局”,即“本土中国”与“海外中国”双核心发展路径。

2024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Omoda和Jaecoo新车上市活动中,中国奇瑞(Chery )制造的Omoda 5在展场亮相。(Reuters)

“今天中国的制造已经开始外溢,不仅是产品出口,连产业链也在外延。”刘宁荣以自己近日前往非洲的观察举例说,从海信在南非开普敦的工厂,到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布局,甚至阿联酋的光伏项目与东非多条由中国建设的高铁,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制造开始在全球形成新的节点与影响力。

这种全球化的视野,是中国迈向2035与2050的制造强国目标时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

中国的制造已经开始外溢,不仅是产品出口,连产业链也在外延。不管是在埃塞俄比亚还是在格鲁吉亚,你都可以看到公路、港口,最难建的高速公路都是中国人在建造。
——港大协理副校长、中国商业学院创始院长刘宁荣

打破秩序走向高端战局? 是时候讲好中国故事了

当中国从“世界工厂”挺进“技术前沿”,任何现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都难以保持从容。《纽约时报》曾于2017年评论称,“中国的科技雄心,将打破全球贸易秩序”。对此,刘宁荣直指,这完全是美国的“偏见”,“美国曾靠两个红利去主导全球化,一是金融霸权、一是科技实力。他们当然永远希望中国买波音,不要造大飞机,这样他们就能一直在上游收割。”

你不能让中国永远停留在低端制造,为你制造运动鞋,制造衬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港大协理副校长、中国商业学院创始院长刘宁荣

与其在国际舆论场陷入争论不休的泥潭,刘宁荣更主张,中国更应该主动讲清楚自己的战略初衷与全球责任。他举例称,“我们在新能源领域的努力,是响应全球气候行动的号召,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不是为了自己一国的利益。”

此外,在电动车、智能手机、5G等方面,中国亦应积极与欧洲讨论合理的售价标准、避免倾销印象,不但有助于降低误解,也能让中国工人阶级真正受惠,“让工人工资高一点、产品品质更好一点,我们卖得贵一点也没关系。这才是我们应该讲的故事。”

回望这十年,“中国制造2025”从战略提出到落地推进,经历了外部封锁、内部低调,也迎来了一场又一场技术封锁与国家叙事的双重考验。刘宁荣教授所说的“要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不仅是一种主动沟通,更是一种实力自证。从AI技术到清洁能源,从非洲工厂到匈牙利电池产线,从春晚机械人到Deepseek带来的“Deepseek Moment”,2025年的中国,不再只是被转述描绘的对象,而是被世界观看的中心。

中欧班列:2024年5月6日,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一列装载机械设备、汽车和笔记本电脑的中欧班列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等待中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从今年1月至今,那些让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China Moment”,大多亦非刻意设计,而是在全球矛盾与变局中难掩光芒的“被看见”:TikTok被封,小红书走红打破“互联网柏林墙”;IShowSpeed来华直播让无数海外观众第一次无滤镜看见中国日常;美国重启关税战,中国以“不跪”稳住节奏,赢得尊重;印巴冲突升温,中国歼-10C一战封神,重塑全球军事格局。这些片段组成的,正是崭新的中国叙事,不张扬却已然有力。

下个十年,中国能否在更多高端领域不再“被卡脖子”、能否让创新真正从基础研究扎根而出,将成为“制造强国”进阶之路的核心。而这场路径的选择,不只关乎国家竞争力,更将决定中国是否能真正“从被观看,走向被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