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从落后到遍地开花:中国AI迎“斯普特尼克时刻”?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4月20日,内地智慧软件仿生观赏鱼“金鳞”在上海临港正式亮相。据陆媒报道,金鳞不仅在技术层面突破了生物限制,实现了原生游姿全模拟、真实生命触感等多项创新外,更以贴近自然的美学表达与极简交互设计,为消费者带来了沉浸式观赏体验。

除了这条结合AI人工智能的机械鱼外,内地近年不论在AI相关的无人机、机械人等发展上也在全球范围走在前沿,今年春晚的亮点是由宇树公司制造的人形机器人表演的舞蹈,观看人数接近170亿次;最近,全球首场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半马比赛在北京郊区举行。凡此种种,或许多少反映了中国似乎真的迎来“AI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意指如同苏联于1957年突然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对世界尤其是美国所造成的震撼)。

今年初,在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重返白宫的首个周末,中国科技界便向矽谷及白宫高层投下一记“震撼弹”。中国杭州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推出的机器人聊天产品DeepSeek,其功能和声称的低开发成本震撼了矽谷以及包括OpenAI在内的竞争对手,并让外界对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声音。美国的AI技术巨头如英伟达(Nvidia)等,更因此在股市上遭遇瞬间创纪录般的暴跌。

2025年4月20日,中上海,图为以金龙鱼为原型仿生鱼“金鳞”在上海海洋大学亮相。(新华社)

这家由40岁的中青年梁文锋创办的初创公司,让中国内地的社交媒体引发热议。DeepSeek的横空出世,被他们普遍视为中国AI能力能匹敌甚至超越美国的证据,甚至声称美国此前遏制中国AI硬件技术的多年努力似乎将付之流水。

特朗普亦将DeepSeek的这项突破,称为美国AI产业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专注于竞争”。美国矽谷创投大佬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称此是“AI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目标2030年成为全球AI领导者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AI发展相比上世纪50年代已经起步的一些西方国家的确较晚,且发展道路曲折坎坷,曾经历过备受种种的质疑、批评甚至打压。中国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推进相关科研计划,并派出大量人才往海外学习。

进入21世纪后,更多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课题获得各种国家基金计划支援,并与中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力求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2017年7月,中国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2030年成为全球AI领导者的目标。从《中国制造2025》计划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不断提起的“新质生产力”和“高品质发展”等概念,AI均是焦点领域之一。去年,中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次提及AI,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强调AI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目前,内地除了一鸣惊人的Deepseek外,还有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互联网“三巨头”,他们均各自开发出旗下的大模型、AI芯片和AI云技术,例如百度旗下的文心一言、百度云;腾讯的混元和腾讯云等。而就在DeepSeek-R1发表不久后,阿里巴巴亦发布了其最新的大模型Qwen 2.5-Max,声称全面超越DeepSeek-V3、GPT-4o和Llama-3.1-405B。

路透社这张摄于2025年1月29日的设计图片中,可以看到中国AI公司Deepseek的标志,其背后则有一面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Reuters)

三巨头以外,还有大模型“六小虎”,它们又称为AI“独角兽”企业,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新创公司,他们分别是月之暗面、智谱、百川智慧、MiniMax、阶跃星辰与零一万物,前四者均由清华教授或校友创立。其中,月之暗面由清华校友杨植麟于2023年创立,主力开发Kimi大模型,以支持长文本著称;其最新版本支持200万字的文本输入。现时估值高达33亿美元(约256亿港元),为估值最高一员。

另外,一些较早成立、更专注于电脑视觉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企业,则被称为AI“四小龙”,他们分别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在美国的OpenAI迅速带动中国大模型新创公司之前,这些公司凭借技术研发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支持迅速占据市场,在安防、金融、交通等行业应用人脸辨识、影像辨识等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支持的AI研究中心和AI实验室也是中国AI生态圈的重要参与者,例如有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鹏城实验室和之江实验室等。

据陆媒引述在安徽合肥公布的《中国人工智慧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中国AI产业去年已突破7,000亿人民币(约7,461亿港元)规模,并连续多年维持20%以上增长率。

全球数一数二,惟仍大幅落后美国?

经历了Deepseek今年初的“平地一声雷”后,或许不少人感到中国AI发展目前不仅已身处领先行列,甚至还有力赶过美国。然而,目前来说,中国AI发展与美国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据《Tortoise Media》自2020年推出全球AI指数来说,美国和中国一直分别保持头两名的位置,美国在“实践”、“创新”和“投资”三项指标都排榜首,且在“投资”方面美国与中国的差距逐步拉大,美国得分较高。尤其在全球私人投资中,美国AI新创获得投资的占比最高,从2020年的51%(225亿美元)成长至2022年的53%(270亿美元),英国、加拿大分别位居第2、3,中国则从29%(123亿美元)大幅下降到10%(53亿美元)。

2025年4月5日,德国汉诺威,图为一名参观者通过VR设备在虚拟世界中抛掷物品。(新华社)

另据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科技中心的统计,在2014年至2024年间,美国AI产业总投资额超6,050亿美元(约4.69万亿港元),中国则是860亿美元(约6,593亿港元),远低于美国。这是因为中央政府主要透过资金、数据、人才等措施全方位扶持AI产业。相较之下,美国政府较少直接干预,更多是在政策环境和基础建设上提供支持,资金和创新方面由私部门主导,有效吸引更多资金。

中国总排名现时第二,主力在“创新”、“投资”指标,且在“创新”得分相对高。这包含对开源AI平台的贡献,或是从国家层级申请的AI相关专利数量。

另外,学术研究也是一大指标,中国虽然在AI相关的论文发表数量上超过美国,但美国在创新品质和论文影响力上领先;而生成式AI专利方面,虽然中美两国申请者提交的专利数量相当,但美国申请者持有的实际授权专利数量多近10倍。

除了上述差距外,美国的数据生态亦更加多元化,当地企业在多个产业累积了高品质的专业数据。而且,美国的数据涉及全球用户,尤其在英文语料、全球经济交易、科技专利等方面具有优势。整体而言,美国的资料品质更高,惟隐私法规相对严格,资料的取得和流通受到一定限制。

美国还拥有全球大量领先的AI人才,当地的大学、科企吸引了大量相关人才,创业环境也相对成熟。中国政府近年推动大学和企业合作,强化AI相关课程和学科;并透过“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求学的AI人才回国。

说到底,AI能力强弱其实主要取决于三个核心要素,即数据、演算法和算力。《时代》杂志分析指出,芯片或许是中国在算力方面大大落后美国的重要原因。因为与演算法或数据不同,先进芯片的制造极为困难,且芯片作为一种实体产品,可以通过出口管制阻止其跨境流通。因此,中国短期内难以撼动美国在高端算力和全球运算基础设施方面占主导地位。

芯片、环境限制、特朗普打压……

纵然中国在AI发展方面已经成为有力的领先者,惟今天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撇开欠缺芯片的问题,有人工智能专家指出,中美AI发展差距,在于中国的环境限制比美国更多。包括仰赖美国芯片与基础模型,以及以国安监控为主的发展导向,均有可能扩大中美AI领域差距。

中国若想发开自己的AI基础模型,则有几个难关。首先,英国智库AI治理中心分析了26个中国大型模型后,发现逾半模型的芯片都要依赖美国芯片公司英伟达。去年英伟达为绕过美国政府对中的芯片管制,提供“降级版”的特供芯片给中国。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些特供芯片运算能力不足。有分析指,目前中国采用的AI芯片运算能力不如美国充足,且中国本身芯片供应链相对没那么强大。另外,中国现时AI领域最大的障碍在于环境限制比美国更多。中国的AI发展主要以国家安全领域为主,如监控技术、社会评级系统等较多,影响境内数据品质,因此难以训练出优秀的模型。而美国强调民生专业用途,AI发展就会更广泛。

最后,自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宫以来,在多方面打压中国,AI发展亦将无可避免受到更广泛的影响。举例,有消息指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对深度求索实施技术封锁,禁止DeepSeek购买美国芯片及关键技术,并禁止全美使用其AI服务,阻碍中国AI发展。

2025年1月21日,美国华盛顿,图为特朗普就发展AI基础建设发表讲话。(Reuters)

不过,这当中也必然是“有危也有机”。近期,中国也有迎来利好消息。随着中国AI技术发展,加上特朗普政府的不确定性,许多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因签证政策问题,未能顺利留在当地发展,因此决定回流中国。中国如能把握机会吸纳更多的人才,无疑将为日后与美国较劲增加自身的筹码,缩窄差距甚至追赶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