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电力装备出海点亮了谁:南亚村庄、还有中东沙漠?

撰文: 成依华
出版:更新:

在巴基斯坦建燃煤电厂支援缺电村庄、在越南建东南亚最大海上风电场、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建“绿色储能银行”…… 《中国制造2025》为2015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谋划五大工程、九项战略与十大领域,电力装备发展一环正是十大领域之一,中国在此领域今天已成功“出海”把技术输出到多国。
自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中企在全球多个参与国安装达到156 GW(电量单位)的电力项目,规模是整个澳大利亚总装置容量1.5倍。外媒《电力》(Power)杂志3月一篇文章给出的评价是“现在,中国似乎已担起发展中国家能源系统主要设计师的角色”。

在中国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中,定出在2025年达到的目标,它们是:

1) 形成3家具有资金、规模、技术、质量、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2) 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大型火电、水电、核电等成套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及储能装置市场占有率超过80%

晋身国际化企业集团的中国电企

现今国际上的大型电力建设项目中,不难看到中企身影,中国国家电网、中国能源建设、中国电建等企业都已在国外参与众多建设项目。从2013年至2024年间,中企完成369个海外电力项目,投资额达约2,810亿美元(约2.19万亿港元)。

这些项目分布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亚洲占装机容量(发电机组的额定发电量)的70%,其次为非洲的15%。前5大市场分别是巴基斯坦、印尼、越南、沙特阿拉伯与马来西亚。

中国企业在这5大市场的参与度有望愈来愈高。根据能源顾问公司Wood Mackenzie的报告,在5年前,中企仅占这5个市场风电和太阳能装置容量的7%,但至2024年,这一比例已升至超过一半的64%,且推算若以目前趋势持续下去,估计到2030年更可能达到79%。

中企项目在5市场(巴基斯坦、印尼、越南、沙特阿拉伯与马来西亚)的风电和太阳能装置容量与占市场比例(Wood Mackenzie报告)

在上述市场中,以沙特的电力项目需求最高,由于当地2016年公布“2030愿景”(Vision 2030)计划,建设新都市、大型旅游项目、体育场馆等,基本都离不开电力基建,且引入新技术,成为一众中企能够大展拳脚的舞台。

重点项目将“荒凉沙漠”变“绿色港城”?

中企“打入国际”、在海外的一个重点电力建设项目是沙特红海新城(The Red Sea),为红海的新城市项目,面积覆盖沙漠、海滨与多个岛屿,沙特冀把这片沙漠孤岛变成绿色港城,由于新城需要庞大电力,故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在建储能项目,也是最大离网综合智能能源项目。新城占地2.8万平方公里(约28个香港大小),覆盖2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90座岛屿,到2030年完工时,将设有50个酒店、1,000多座住宅和1个国际机场。

项目所能展示的是,中国电力设备出海已从输出“单一设备”走向输出整个系统生态。这个沙特“2030愿景”重点项目的电力建设,由中国电建旗下的山东电建三公司担任EPC(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涵盖的范畴广泛,包括太阳能、储能、电网、海水淡化等。

沙特红海新城项目施工图(山东电建三公司)

从成本优势走向专业优势

以上案例反映了中国电力设备出海,已逐渐由昔日的成本优势走向专业优势,甚至向更高端项目发展。沙特红海新城将是全球首个100%清洁能源供电的城市,在白天由太阳能发电,项目共建设5个太阳能电站,搭配储能系统、内燃机发电,建设人员也会在当地一些岩石群背后,隐藏一座由“小型太阳能+储能系统+内燃机发电”组成的智慧微型电网,其产生的电力由地下电缆直通建筑物如酒店,为占地范围甚广的各幢建筑供电,电缆输电网络的线路总长达到1万多公里。

沙特红海新城的电力装备(Red Sea Global)

在晚上,新城则让储能系统供电,项目由华为分包,储电量高达1,300兆瓦时,成为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可供新城实现完全清洁能源离网供电。项目有6个储能电站,由607个储能货柜组成,在当地的太阳能设备旁,整齐排列一座座白色的货柜,每个货柜就是一组巨大的储能电池。

项目引入的智能技术,还包括储能系统具有智能“黑启动”技能,当事故发生几秒钟后,电力电子设备会开始快速响应,以在暴风雨袭击红海的情况下,电网系统依然能快速启动,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储能电站便开始供电,电网逐渐恢复至最初的电压和频率。

华为在沙特红海新城项目装设的储能货柜装置(Huawei)
沙特红海新城项目将包括红海首个私人住宅岛拉赫克岛(Laheq),预计2028年起开放,图为发展模拟图(FB@Red Sea Global)

中企在海外另一重点电力建设项目有2017年投产的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电站,由中国华能集团和山东如意集团组成的联合企业投资建设,为中巴经济走廊第一个投产的大型煤电项目。巴基斯坦经常遭遇严重缺电问题,居民经常要忍受每天多个小时的停电时间,国家急于改善供电问题,成为中企技术出口的另一舞台。

由中企建造的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中国华能集团网站)

萨希瓦尔电站共建设两台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采用当时在世界领先的超临界技术(Supercritical technology,即当温度和压力强度都超过临界值,水会处于超临界状态,用超临界状态的水蒸气来发电),也通过运用先进的低氮燃烧技术、高效静电除尘器除尘以及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水平并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同时洗脱烟气中的灰尘和重金属等物质,令电站的烟气排放指标优于世界银行相关环保标准。

2018年,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共发电90.4亿度。电站的建成有助缓解巴基斯坦全国约4分1用电缺口,解决1,000万人的用电问题。

新能源及储能装置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024年9月,美国时任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现为国务卿)发表报告评价《中国制造2025》,指中国已在4个高科技领域攻克目标,其中一个便是“能源与发电”。

报告谈到中国控制着全球至少80%太阳能供应链,这也反映在市场占有率中,截止2024年底,中国太阳能产品、锂电池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别达到85%与79.8%,已具备领先优势。

在储能方面,根据韩国研究公司SNEResearch于2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动力电池出货量数据榜,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总数高达301GWh,6家中企上榜,以216GWh的出货总量占据全球储能电池市场份额71%。

2024年11月7日,中国福建省宁德市,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 (Robin Zeng)在行业会议间隙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Reuters)

中企海外优势与挑战

中企既有在原材料、人工等方面的成本优势,例如Wood Mackenzie于2024年1月的报告指出,以2023年12月统计的太阳能模块价格为例,中国的成本为0.15美元/瓦,不止低于欧洲(0.30美元/瓦)和美国(0.40美元/瓦),更是低于印度(0.22美元/瓦)。随着技术进步,在过去10年,中国也走向取得在技术覆盖面的优势,成为可覆盖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储能、特高压等全品类电力装备制造能力的国家。

另一优势则在于效率方面,例如是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电站,项目自2015年7月开工建设,22个月建成,比原定还要快200天投产,较同类国际项目快30%,且刷新国外同类型机组建设工期最短纪录。

然而,中企要在电力装备出海方面更进一步,却仍有不少挑战要面对,这当中既有地缘政治问题,如越南在今年4月突然对中国风电设备加征97%反倾销关税,但也有源于不同因素的项目告吹风险。根据Wood Mackenzie于2023年11月一份报告,中企在海外的481个“一带一路”国家电力项目,有逾20%最终取消或搁置,当中最多为煤电项目,受转向环保的政策潮流影响而取消,但另也有不少为再生能源项目,主要是由于成本上涨、先前作出过于乐观的财务假设等商业原因。

中国国旗:图为2024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当天,一名警察走在天安门广场。(Reuters)

在部份领域如传统能源设备的高端市场方面,中国也需突破欧美技术壁垒,譬如在电力、能源开采与输送、分布式能源系统方面应用广泛的燃气轮机,根据《中国燃气轮机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目前全球燃气轮机市场主要被三菱、西门子能源、GE三家公司垄断。数据显示,2023年三菱、西门子能源、GE三家公司燃气轮机总市场份额达76.3%。

未来:“内卷”加速企业出海?

中国国内近年出现的“内卷”现象,也会加速企业出海潮,在国内成本竞争大,加大企业出海诱因,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2024年5月高喊口号“谁到海外,谁就是公司的英雄。”据报员工的电脑桌面更统一设置成此一标语,便是要强调公司需加速布局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