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题】暴戾记忆载百年 让散落文物重归旧主人的疑惑

撰文: 伍振中
出版:更新: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去年11月正式宣布,向法国前殖民地、西非国家贝宁(Benin)归还26件法国军队在1892年战争掠夺的文物。同一时间,由总统府委托的艺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发表报告,建议法国政府应将国内博物馆收藏的以万计非洲文物,归还给原属国。这再度掀起前西方殖民国家归还文物的讨论。物归原主,天经地义,但为什么欧洲国家的文物归还过程,经年来会出现那么大的争议?除了道德上的讨论,还有文物处理的实际考量。

法国总统马克龙向法国前属地贝宁归还文物,兑现他选举前许下的承诺。(路透社)

马克龙在2017年竞逐总统期间,曾到访法国前殖民地阿尔及利亚(Algeria)。访问期间,他不讳言指责法国的殖民历史是“真正的野蛮”和“反人类罪行”。言论引来民族主义者群起围攻。就任总统后,他在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访问途中,也曾表明部分非洲文物理应归还给原属国。是次马克龙归还贝宁文物一事,算是兑现了选举承诺。

逾世纪前遗留下来的“债”

十八、十九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在殖民地进行的非法掠夺行为,将大量本土文物带到欧洲大陆。即使不是所有文物都是掠夺得来(有博物馆专家指出,有很大部分的原属地文物,是殖民者或冒险者通过以物易物,或以低价在卖家首肯的情况下获得),但与殖民主义的暴力行为始终不能割裂。在现今道德基础上,不少人认为,原欧洲殖民国家理应无偿交还历史文物给原属国。

欧洲殖民者在殖民时代,通过不同方式获得的文物可以说是包罗万有。全球规模最大、成立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收藏了来自埃及、西亚、希腊、中国、以至大洋洲的历史古物。可以想像,大英博物馆多年来一直陷入文物归还的漩涡之中,不少国家要求英国尽快归还己国文物,但最终获英国方面允准者,寥寥无几。

埃及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曾是英国的保护国,故大英博物馆里有丰富的古埃及文明典藏。(Getty Images)

例如智利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多次要求大英博物馆把一尊摩艾石像(Moai)归还,但久久未获明确答复。该尊4公吨重的石像,是英国船员于1868年在未经当地人允许下,偷运回国的珍贵文物。

另外的例子还有希腊政府。当局多次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原属古希腊巴特农神殿(Parthenon)内的大理石浮雕,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文物归还原属国非至理?

不过,有一些针对非洲被殖民国家的历史盲点位,让文物归还这一命题,在道德争议以外,建立起反面立场的论证基础。

事实上,在欧洲殖民者纷纷霸占“黑暗大陆”上的土地之时,根本没有国界之分,充其量只是各个部族间互相协议的势力范围地。在现今非洲版图上,国界的划分是当时殖民者强行在手绘地图上瓜分而成,当中鲜有考虑到原住民族群的聚居地、文化分隔等问题──这亦是为何现今在非洲大陆上,部分国家之间仍纷争不断,偶有冲突的原因。

文物归还也有类似的问题:殖民者当时在未具名领土里取得土著文物,到了现在,应该归还给哪个国家呢?就以马克龙归还贝宁历史文物之事作例子,有邻国尼日利亚艺术家提出抗议,认为古贝宁帝国(Kingdom of Benin)属于尼日利亚古文明的一部分,故当年被法军带走的青铜器群,应该归还给现在的尼日利亚政府。当文物的业权问题出现纠纷,实在无助于长期保育有关文物。

大英博物馆里也有收藏一部分古贝宁帝国的文物。(Getty Images)

回归旧地或更易流失

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到将文物转移至非洲国家的安全性问题。观乎部分非洲国家的客观条件,如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罪案率高企等问题,让人思考,原本安放在欧洲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是否适合交还给原属国呢?这是部分反对文物归还的人所持的有力理据。现实的确有发生类似事件,才使观点得以确立于不败之地。譬如在1976年至1982年间,比利时政府曾向前殖民地刚果民主共和国归还114件艺术品文物,不过大部分在后来内战期间失踪。这令人担忧,非洲文物来到本土,将增加流失的机会。

很多来自亚非的文物因历史因素而流落在欧洲的博物馆里,被妥善保存。原属国本身是否有能力保存这些珍贵的文物,成为争论。(Getty Images)

尼日利亚籍建筑艺术家Olajumoke Adenowo认为,马克龙的做法为欧洲各国在归还文物一事上,树立了好榜样。可是,她也同意非洲各国本身,也要做好接收文物的准备,例如提高博物馆的安保标准,保障馆内的文物不致损坏及遗失。

她指出,现时有大约60%的非洲人口是25岁以下。非洲历史文物若能在本土博物馆展出,将有助建构新一代非洲青年的国民认同感及集体意识,对非洲国家的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