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题】比利时非洲博物馆再改造 如何叙述残暴的殖民史?
12月8日,比利时的非洲博物馆经过5年翻新后重开。馆方展出了不少殖民时期得来的非洲文物。不过,重新包装的非洲博物馆,加强了非洲视角的元素,希望褪除殖民色彩,务求更能以客观的方式,让文物叙史。
非洲博物馆位于比利时特尔菲伦(Tervuren),官方全名是中非皇家博物馆(Royal Museum for Central Africa),早在1897年便因作临时展览而设立,主要展出当时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ard II)在其私人封邑刚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即是后来的比属刚果)搜夺回来的文物。据估计,当时约有三分之一比利时人曾参观过这个非洲博物馆。
当年,博物馆有一个“人类动物园”(Human Zoo),复制当时刚果部落的村庄生活,有村民惯住的草屋、动物标本,甚至专程从刚果运过来的267名原住民,满足了当时比利时人对“黑暗大陆”的想像,供欧洲白人作观赏及教育用途。由于比利时人表现出对探索刚果自由邦的热情,这让当时的比利时政府于1908年,决定向皇室接收刚果殖民地,该处改名为比属刚果,博物馆亦因而成为永久机构。
血腥与暴力的历史记事本
综观比利时非洲博物馆的历史,它从成立之初,就已经不能避免地沾上了极浓烈的殖民地色彩。比利时的殖民历史并不风光,相较他国,尤其劣迹斑斑。向原居民实施强制劳动、剥削基本生活权利,甚至大屠杀等暴行,罄竹难书。在自治邦时期,即1885年至1908年利奥波德二世治下,当时原住民的死亡人数估计超过1000万。
超过一百年后,全球去殖风潮早已消失殆尽。2013年,中非皇家博物馆进行历史五年的大翻新,上月博物馆重开后,官方网站的标志改为非洲博物馆(Africa Museum)。没有“皇家”一词,旨在将殖民历史的记忆本位从比利时皇室,转移到非洲人民身上,亦希望在记述本国史实之中,减少殖民强权意识的持分。譬如,馆方在馆内设置大电视和互动展板,播放非洲人民的评论意见,就是意欲增加展览的非洲元素。
非洲博物馆里面有新设的画廊,在开幕前夕,还是空的。馆方希望这一部分,能让来自非洲和非洲侨民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所填满,最终目的,就是想让展品说话,道出非洲大陆的前世今生──尽管比利时曾在当地人民留下不能磨灭的疮疤。
非洲人取回祖国文物不合理吗?
有人估计,现时有超过8成来自非洲的古文物,不在非洲大陆上,而是散落在以前的宗主国身上。比利时馆方表示,自己对“应否将非洲文物送回原属地”的争议持开放态度。
早在去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承诺向前殖民地贝宁(Benin)归还文物,引发相关议题的讨论。12月初,比利时非洲博物馆重开,并改头换面,刻意转换叙史视角,让议题进一步发酵,国际媒体再次指出: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引发观众思考的,应否包括其文物取得方式(包括掠夺、低价购买、与当地居民以物易物)的道德价值讨论?碍于现时非洲国家的客观条件,如政局、经济状况、罪案率等等,将非洲文物归还原属地,是否真的合理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