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非所有展品都是抢回来 搞“洗底讲座”反遭网民嘲讽

撰文: 陈博悟
出版:更新: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被誉为四大博物馆之一,馆内约有800万件藏品,其涉猎范围之广亦是首屈一指。惟馆内不少典藏是大英帝国殖民时期、在侵略别国时得到的。它的馆藏包括“掠夺”得来的物品,问题一直为人诟病。馆方为消除大众对博物馆的负面印象,举办多场公开讲座,盼说明“不是所有展品都是抢回来”,可是网民却不受落。有人更反讽博物馆应该开设“非抢掠品”的专题展览。

大英博物馆长久以来面对掠劫殖民地文物的批评。馆内大部分展品从殖民地政府或民间抢回来,后来又拒绝归还给原有国家。部分展品例如希腊巴特农神殿(The Parthenon)的大理石浮雕、古埃及文物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澳大利亚原住民的Gweagal盾牌,以及一些中国文物等。各地政府曾向馆方要求归还文物,但绝大部分都遭到拒绝。

大英博物馆讲座:英国人在19世纪初从希腊巴特农神殿搬了一些大理石雕回国,后来售予大英博物馆。希腊政府曾要求归还,但遭博物馆拒绝。(视觉中国)

↓↓点击放大图看大英博物馆展品↓↓↓

艺术历史学家普罗克特(Alice Procter)2018年较早前就举办过一些艺术导赏团,讲述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机构,在殖民主义上扮演什么角色。

盼详说展品背后故事 消除偏见

博物馆中的亚洲民族志及南亚收藏馆馆长香萨利(Sushma Jansari)决定以利动回应普罗克特导赏团,决定举办免费讲座,仔细地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她指馆方希望作出平衡,向观众展示除了聚焦殖民角度外,还可以发现“不是所有欧洲人获取的东西都是掠夺所得”。

香萨利表示,大众对博物馆有种错误的印象,又不在乎这些假象如何进入展品中,她希望让公众明白收藏品背后是有其脉络。她以自己负责印度艺术讲座为例,指展品与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一名将军斯图尔特(Charles Stuart)有关,大部分人马上就会认为“一定是抢回来”,但她指出斯图尔特接受印度教,并大力反对欧洲传教士在印度的活动。“当你听到一个更仔细的故事,发现与大众的理念不一样,却依然奇妙。这就是我们与他人所做之间的区别。”

网民不受落 反指加深“掠夺”印象

虽然讲座原意是消除大众偏见,但有出席讲座的听众却认为,反而加深了馆内展品为“贼赃”的印象。有网民在社交媒体Twitter讽刺, “下次他们也可以说,大英帝国侵略时没有杀掉‘全部’人。”亦有人指大英博物馆可以开办一个“非掠夺展品”的专题展览。

(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