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他乡的鸡蛋仔】传承70年 鸡蛋仔最初形状原来是…
鸡蛋仔变身成风靡全球的大热美食虽然时间不算长,但作为香港传统街头小食的历史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据已故香港掌故学者吴昊考证,鸡蛋仔早于五六十年代,经已成为小贩热卖的街头小食之一。而有趣的是,当时鸡蛋仔的形状并非现时的一底,而是一粒一粒分开,有点像台湾的鸡蛋糕。《香港01》因此与熟悉香港饮食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岭南大学中文系讲师萧欣浩博士了解当中的历史典故。此为《寻找他乡的鸡蛋仔》专题报道之三
鸡蛋仔的起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是二次大战后,鸡蛋变成奢侈品,这类蛋浆制的小食没有加入鸡蛋,所以将模具的造成鸡蛋一样,以外形影响心理,成为销售的策略和特色。另一说认为,店家于物资匮乏的1950年代,想物尽其用,将次级或稍有破损的鸡蛋,加入面粉、牛油等材料,倒入小圆球型的模具,烤成鸡蛋仔出售。他认为不论是何种说法都反映:“鸡蛋仔的来源、用料、模具与型状,均与战后物资匮乏的香港社会息息相关,是贫穷环境下所趋生的产物。”
萧博士认为,鸡蛋仔是在香港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小食,从食物的源头,可追溯食物与年代、生活的关系。他补充:“鸡蛋仔与战后的岁月相关,展示香港‘穷变通、变则通’的特质,昔日由食材到鸡蛋仔是“从无到有”的变通,现在由传统到新款是‘从旧到新’的变通。”并强调,从鸡蛋仔的今昔改变,已可体现香港人具创意、懂变通的特质。
相关文章:【01专访】华人老板一“底”成名 凭鸡蛋仔杀入超级碗热爆全美
有助保留传统鸡蛋仔
对于鸡蛋仔冲出世界,萧博士认为无论从世界或香港层面都有正面影响。“鸡蛋仔于世界各地扎根,外地人能通过食物对香港有更多的注意,从饮食文化开始,延伸到香港的其他文化。”他补充:“国外的成功例子,有利鸡蛋仔与香港饮食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外国的创新用料与款式,也有机会回来影响香港的鸡蛋仔。”他指出香港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早有先例,如茶餐厅和南记粉面。
萧博士又指,因为多了人注意鸡蛋仔,不论本地人或外来旅客的需求都更大。他解释:“吃过新款的,可能想回归传统,相反也一样。”他认为这样能令鸡蛋仔在香港的饮食生态环境得以平衡,不会因纯粹的“传统”而被遗忘,也不会因纯粹的“创新”而被潮流冲去,这无疑是一种饮食文化传承的好方法,也有助传统鸡蛋仔的保留。
可以预期,更多旅客来香港寻找美食,对香港饮食业固然有好的影响。饮食业的促进,有利食肆开发更多元化的业务,令本地的饮食文化变得丰富多样。不过,萧博士补充:“凡事有利固然有弊,担心的是香港人因有利可图,一心赚钱,甚或鱼目混珠,不顾食物质素,影响大众对香港食物的观感。又或因食店太出名,客人太多,容易影响力质素,无法保存原来的滋味。”
上文节录自第10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3月19日)《寻找他乡的鸡蛋仔》。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3月1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3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