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他乡的鸡蛋仔】港版waffle扬威海外 去到沙特阿拉伯都食到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近年,旅游在外的香港人可能也发现在日本以至欧美一些国家也有售卖熟悉的街头小食 -- 鸡蛋仔,甚至连一些冷门国家如沙地阿拉伯和科威特都能够找到。《香港01》和专研香港研究的树仁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张少强,了解这股鸡蛋仔风潮。此为《寻找他乡的鸡蛋仔》专题报道之二

+8

要数卖雪糕鸡蛋仔的“始祖”,大概不是获邀在今年美国超级碗决赛摆档的美籍华人Albert Yee。波兰人Oleg Sabsay早在2014年便创办了Bubble Waffle,并透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在乌克兰、奥地利、拉脱维亚、哈萨克和俄罗斯等多国开设分店,其店舖所售卖的雪糕鸡蛋仔更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不少顾客更慕名前去光顾兼“打卡”。

对于鸡蛋仔全球化的现象,张少强认为自有其原因:“首先这种食品本身虽然口味和外型独特,但却和世界各地流行的Waffle(窝夫)很相似,较容易为外国人接受。而且,有别于叉烧等源自广东的食物,鸡蛋仔是香港独有的食品,其流行对香港人而言,更具有象征意义。”不少海外媒体报导鸡蛋仔这种食品时,大多提到是源自香港的街头小食。

相关文章:【01专访】华人老板一“底”成名 凭鸡蛋仔杀入超级碗热爆全美

Oleg Sabsay 早于2014年便开设Bubble Waffle,现时在欧洲以至中亚多国都有分店。(Facebook 图片)

张少强指,鸡蛋仔能够冲出国际和文化全球化有关。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某地的文化现象和产物向外传播和流通,最终成为为人熟悉的现象。不过,他坦言不太清楚鸡蛋仔成为全球风潮的背景原因,但指出文化全球化的成功不外乎两种情况;他解释:“一是透过一个推广的媒介,举例韩国的炸鸡和啤酒,就是凭着一套全球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令世人知悉韩国人这方面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代表韩国的饮食象征。”另一个情况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其他国家接触了一个文化后广为接受并予以推广及进行在地化。

张博士强调是从文化层面探讨,解释鸡蛋仔作为香港人钟爱的街头小食,是日常饮食的传统。文化是从不同的群体内以习惯、风俗、礼法和规约等各种方式存在,经过世代薪火相传而成为一地之传统,可分为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相关文章:让街头巷尾蛋香弥漫的国民小食 盘点全球鸡蛋仔“近亲”

张少强博士指,过往在外国见到有售香港食品都会感到亲切感。(受访者提供)

助建构香港人身份 同时反映了无奈

除了文化全球化外,鸡蛋仔流行于全球原来也和香港人的身份建构有关。张博士解释:“香港人身份建构的想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因应中英谈判而有了香港前途问题的思考。香港人面对97大限,便开始回顾殖民时代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作为自我身份的追求,也作为文化保育的一部份。正如剧集《天与地》和电影《十年》里的《冬蝉》所描述的故事相似。”

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一般人轻易想到一些地道食品如蛋挞、鱼蛋、鸡蛋仔能够成为了象征香港精神的一部份。而当中的小贩摆卖绝对是个重要元素,因为它代表一个时期香港的传统饮食文化。加上近年旅发局等政府资助机构也认可鸡蛋仔作为香港传统饮食的一部份,无形中加强了它作为建构香港人身份的象征。

最后,张博士提到今次鸡蛋仔冲出国际具有双重作用,但在他而言却有点吊诡。他指出:“一方面它令香港人在外地有更多的亲切感,可以吃到香港特有的食物,而且对香港食品于国际流行感到骄傲;但另一方面,这种自豪感好像无法超越食物层面,多少令人感到沮丧。”他补充说,这也多少反映了这一代香港人的无力感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上文节录自第10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3月19日)《寻找他乡的鸡蛋仔》。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3月1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3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