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征费|人均垃圾量仍冠全球 美国一个世纪经验却证失败?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一个世纪前,美国就开始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当地相关的经验被视为全球成功例子之一。现时,当地不少城市均有垃圾清理的法规,多由中标的公司负责。至于回收则各地情况不同,部份较为偏远的地方,目前甚至尚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然而,移民洛杉矶多年的香港人Tommy Ho早前向《香港01》表示,相较其他国家,美国垃圾征费和分类回收的经验算不上是成功,尤其是考虑到该国仍是全球人均垃圾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此为《垃圾征费,外国如何做?》系列之三

与香港的垃圾征费买胶袋有别,美国只有一般收集垃圾、交予垃圾公司和进入堆填区的费用。以加州的情况为例,当地基本上将垃圾分成三类,黑色垃圾桶为一般垃圾、蓝色是回收胶樽、玻璃,而绿色则是厨余及树叶树枝等园艺垃圾。美国其他州份的做法相似,分别主要是绿色垃圾桶是否收集厨余,加州也不过是两年前才推行。

全美各地大多是每周收集垃圾一次,住户一般按照规定的日期,将垃圾桶推到路边,待垃圾车来把垃圾倒空之后,再自己搬回去,费用则包含在社区管理费或垃圾费之中。Tommy说:“这些费用视乎居住地区而定,以加州为例,3个月的垃圾费约为80多美元(约627港元)。”

Tommy坦言,从香港来到美国后就垃圾征费、分类回收上没适应问题。(受访者提供)

大型垃圾方面,举例梳化家私、电器等,需事先致电通知当地垃圾公司,他们会通知负责的司机注意,并于当天安放一个专门的收集箱于垃圾车上。这类大型垃圾的处理费用在加州已包含在垃圾费之内,故不另收费。

但在其他部份城市,这类垃圾或会有额外收费,但相对上基本垃圾费则会低廉一些,这些安排主要视乎当地居民的取态而定。不过,Tommy表示:“如若弃置的物件是有价值的话,通常很快便会被收买佬收走。”

垃圾征费|日本推行数十载已成模范生 冲绳港人家庭分享成功要诀

垃圾征费|法国垃圾税每户年缴数千元? 居法港人:按重收费奏效

由于美国地方大,加上不少居民也是住独立房屋,故卫生问题并不大。他们一般会将垃圾桶放在屋内外人不易见到的范围,如后园、车房旁边等,也要避免小动物甚至野熊来觅食,尤其是住在山区附近的地方。至于公寓大厦,Tommy说:“这些地方的情况可能与香港相差不远,也是每层一个垃圾房,垃圾会接连地下的垃圾车,住在这类住宅,你可能不会感受到与香港有任何分别。”

其实我觉得这里和香港分别不大,因不少香港人其实都会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虽然可能没有很多空间去做,但我们也有回收分类的概念,不会随意丢掉垃圾。
居美港人Tommy Ho

惩罚是?工人拒收走垃圾

不过,假如未有做好垃圾分类、随意丢掉垃圾的话是会有罚则的。他解释:“垃圾车来倾倒垃圾桶的时候,工人是会看到垃圾桶内的物件,如果发现乱掉垃圾,他们会在垃圾桶贴上纸条,说明已监察到情况,顿促住户下次不要重犯。”虽然这最初主要是作为警告,惟屡犯不改仍是会有罚款。而且,清洁工人见到违规情况,如垃圾桶过满、放了其他垃圾等,也有机会不回收,许多当地人知道后不会再犯,否则垃圾只会积聚下来。

美国基本上将垃圾分成三类,黑色垃圾桶为一般垃圾、蓝色是回收垃圾如胶樽、玻璃等,而绿色则是厨余及树叶树枝等园艺垃圾。(calrecycle.ca.gov)

2000年代兴起“零废弃”

早于1920年前后,美国一些地方就开始实行垃圾处理征费的制度,但直至上世纪后半叶,全国性的回收计划和相关的环境立法才相继出现。随着环保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回收利用才逐渐被视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从1960年仅有6%多的城市固体废物得到回收利用,到1980 年回收率增加到约10%、1990 年为16%、2000年为29%,到2017年更超过35%。在这段时间,美国的垃圾填埋量亦从1960年的94%, 减少到2017年的52%。

到了2000年代期间,零废弃的概念在美国兴起,当地人开始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许多人亦陆续乐于支持回收利用的废物产生公司并有接受零废弃的理念,这进一步推动当地企业文化的改变,逐渐减少生产一次性产品。

目前,以维珍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Fairfax County)为例,回收站可免费接收大多数可回收物品,但树枝、电器、轮胎等需特殊处理的垃圾则会按体积或重量进行收费。据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的资料,特殊垃圾收费价格由14美元(约109港元)至为19美元(约148港元)不等,视乎垃圾量;60岁以上老人可享优惠。

美国人均的垃圾量称霸全球,图为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下城的一条街道上,有妇女拉着一辆装满汽水罐的购物车。(Reuters)

不同住宅类型,垃圾处理和收费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公寓大厦每层均有垃圾房,并设有直通底层垃圾车的垃圾管道,用于扔不可回收垃圾。垃圾处理费由城市卫生署收取,且每栋公寓的收费标准并不统一。有公寓每月收取10.4美元(约81港元),而部份公寓的费用可能更高。

而美国的可回收垃圾,一般包括纸张纸皮、包装盒、塑胶和玻璃瓶罐等。不包括电器、家具、衣物等,特别是严重污染环境的电池、油脂等,这些是不能放进回收垃圾桶内,得自行送到免费的回收站,还可以向垃圾公司预约,花钱请他们来收走。

不过,虽说美国垃圾征费和分类回收已发展许多年,惟英国风险评估咨询公司梅普尔克罗夫特(Maplecroft)2019的报告却显示,美国每年产生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约为2.39亿吨,平均每人产生约773公斤,总量和人均量皆为全球之冠。报告又指,美国以占全球4%的人口,产生了全球12%的城市固体废弃物,人均产生垃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多。这多少反映了当地的垃圾征费、分类回收的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发展,垃圾量仍然是世一?(Getty)

从没有垃圾征费政策的香港移民到美国十多年,Tommy坦言:“其实我觉得这里和香港分别不大,因不少香港人其实都会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虽然可能没有很多空间去做,但我们也有回收分类的概念,不会随意丢掉垃圾。”在当地,他可能较多留意有什么是可以回收、什么不可以,例如胶袋不会放入回收箱。他说:“这些做法只要你了解和习惯便可,问题并不算大,最主要的分别是厨余和树叶,这些一开始要处理会比较难。”

他补充,美国人每月收到垃圾账单时都会收到垃圾分类的单张、月刊等宣传品,教导居民有什么可以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如何处理等。此外,垃圾处理站、焚化炉等地方不时会举办开放日,邀请当地家长和小朋友参观,还有学校有公民意识课,也会教分类回收的知识。

美国政府教居民以层层叠的方式处理厨余,可减轻其发臭的影响。(网上图片)

靠“层层叠”抑厨余臭气?

厨余可能是近年当地人的一个主要困扰和烦恼,Tommy解释:“由于厨余和园艺垃圾一同处理的措施是新推行,故身边有朋友的确不太习惯,不知道如何能做到不发臭。”但他指当局其实一开始有教如何做,即一层厨余、一层树叶树枝去掉,这样层叠式的方法有助减轻厨余的臭味。另外,他知道有人会购买可降解的塑胶袋包住抑制臭味,亦有人将厨余放入冰箱雪藏,直至收垃圾当天掉,同样避免了发臭的问题。

若单论加州的情况,我认为不太成功,毕竟分类和回收很视乎市民的个人意愿,因若有的人缺乏公民意识,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分类,尤其是目前美国的政治分野比较大,如果有人真的不想分类,也不能迫他们,也就不能做到真正减废。
居美港人Tommy Ho

政治先于环保 征费回收形同虚设…

经过多年的生活,Tommy认为美国垃圾征费、分类回收的优点是比较方便,“你只需认住有3个垃圾桶,不需要再细分许多其他物,如胶樽、纸、玻璃等。许多垃圾只要放入一个箱便可,不用花太多时间处理。”

然而,他坦言:“若单论加州的情况,我认为不太成功,毕竟分类和回收很视乎市民的个人意愿,因若有的人缺乏公民意识,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分类,尤其是目前美国的政治分野比较大,如果有人真的不想分类,也不能迫他们,也就不能做到真正减废。”

美国近年的政治分歧大,部份人因相关的原因拒绝跟从垃圾征费的政策,令计划的成效打了折扣。图为4月9日,美国田纳西州示威者在州议会大厦内抗议。(Reuters)

“每个樽依然是5美仙”

从垃圾回收来看,他认为当地由于缺乏金钱诱因,也很难使人们有意愿去做。他以当地胶樽和玻璃樽的按金为例指:“这些十多年来也没有改变,每个樽依然是5美仙,执20个才一元。以前还有许多人会执,现在已经见不到在街上有人执这些垃圾。这样的情况令到真正的源头减废难以实现。”

另一个问题是,当地部份旧式公寓,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放回收垃圾和厨余,居民若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回收会比较不方便。

超级焚化炉I·PARK1预计于2025年投入服务。(环保署图片)

焚化炉才是香港垃圾的出路?

当下,香港社会为了即将推行的垃圾征费而意见分歧。Tommy认为:“香港现时的政策过于扰民,不太集中讲如何去回收或者如何减废,而仅是以一个征费的手段去令市民减少掉垃圾。”他还认为,这个过程当中的确会造成许多冲突,因征费影响到全港市民,特别是低收入人士。另一方面,这笔费用对许多家庭尤其是中产又不算大,因而也缺乏诱因令他们少掉一些垃圾。

他重申:“在香港当前的社会环境,真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假如政府想要多些收入来处理垃圾问题,倒不如利用既有收入来源或其他方法如发债、或另立一个垃圾收费项目更好。”

最后,他提到香港明年有望投入运作的焚化炉,认为过去这方面的发展可能慢了一些,才会导致今天出现不知道垃圾如何处理的问题。他说:“我认为当局现时首要集中提升回收的效能,日后焚化炉投入运作的话,再一边提升人民的回收工作,吸引他们做好回收,如提供金钱诱因,这会较现时做垃圾征费更好。”

阅读《垃圾征费,外国如何做?》系列

垃圾征费|法国垃圾税每户年缴数千元? 居法港人:按重收费奏效

垃圾征费|日本推行数十载已成模范生 冲绳港人家庭分享成功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