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染乐工房:坚持制作厨余染料的环保初心
“如果有一天染乐工房因为不够厨余,做不出染料而关门大吉,其实也未必是坏事啊!”染乐工房主理人兼染色职人Eric笑着对我说。如此淡淡的一句话其实更显得有力量——保持初心人人都识讲,却未必人人识做。
摄影:陈嘉元
染乐工房(Dyelicious House)创办六年,自2012年起开始发展天然环保染坊,以厨余作为染料的原材料,可算是升级再造(Upcycling)的一种。致力透过“食物染”宣扬环保的主理人Eric笑言,当初的灵机一触其实缘起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烦恼:“还未毕业之前,有一天我跟搭档Winnie吃咖喱时不小心弄脏了衣服洗不掉污迹。我忽发奇想,既然食物污迹洗不掉,是否代表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染料?”于是他们利用大学提供的实验室开始尝试厨余染料的可行性,染乐工房便有了雏形。
用漂亮事物包装 让更多人关注环保
Eric本身在大学就是修读有关环境健康和再生能源等科目,自然知道在香港推广环保的难处:“那时候常想,毕业后我能找什么工作?毕竟这方面的理论和知识都比较‘离地’,感觉与市民大众的距离比较远。”刚好有那次咖喱弄脏衣服的“美丽意外”,加上Eric家族在奈良开然坊的背景和经验,染乐工房自然应运而生。“除了想将所学所闻变得更‘贴地’,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香港人真的很爱漂亮东西。曾经有用过厨余制作肥皂和环保猫沙,但感觉其实不太吸引。但如果是染布坊,染完色还能做成衣服配饰穿上身,更能引起平常人的关注。”
“始终厨余都是不美的东西,若能将它‘变靓’,自然会引人注目!”为此Eric每日的职责,除了举办不同的工作坊、制作不同的染色产品外,最重要便是用不同的厨余剩菜研发新的颜色。他笑说:“香港人要求很高,如果不够美他们会‘扭计’!”最新的研究项目是用菱角硬壳中提炼出的灰色,但由于这种食物受季节所限,他们还在想办法稳定生产,唯一一个永不能犯的铁律便是不用可吃的食物制作染料。
染乐工房店内环境:
始终厨余都是不美的东西,若能将它“变靓”,自然会引人注目!
不要玩食物 保持珍惜食物、减少厨余初心
“自小妈妈教落不要玩食物,所以我们只用不能吃的厨余做染料!”Eric坦言见过某些竞争对手和抄袭者在超级市场买完整漂亮的水果来扮厨余,白白浪费了可吃的食材。“除了咖喱汁以外,所有还能吃的原材料我们一概不收,不然便会违背了我们珍惜食物、减少厨余的理念……如果有一天染乐工房因为不够厨余,做不出染料而关门大吉,其实也未必是坏事啊!”若有客人或原料商向他们提供了一批可吃食材,他们会将其转增食物银行,避免浪费。
批掉的鲜果皮、炸薯片的紫薯皮、各种各样的剩食都是染乐工房的制作原料以及研发材料,别看他们与不同的食品生产商、加工商,以及一些超级市场和餐厅合作良好,回想当初开办染坊时却是到菜市场逐点逐点菜头菜尾收集,甚至被个别公司拒绝过:“曾经有尝试跟某家连锁超级市场谈合作的事宜,奈何当时我们刚起步,他们亦尚未有太强烈的环保减废的意识,所以计划告吹。不过正因如此,我们也更清楚我们应该要改善的地方。”
染乐工房用以创作染色图案的工具:
自小妈妈教落不要玩食物,所以我们只用不能吃的厨余做染料!
坚持产品质素 不能把废物改造成垃圾
今天的染乐工房,比起当日已经发展成熟,不仅定期举办各类染色工作坊,更在零碳天地文创市集、减法生活节等环保活动中出没,透过售卖“食物染”产品宣扬环保讯息。以为他们着重染料而忽视衣饰布料便大错特错,从亚麻质、真丝以至纯棉,染乐工房采用的都是顶级布料,大多购自台湾、日本等地。Eric解释:“使用高质布料制作产品是因为,升级再造的概念并非要你把一些垃圾透过加工,变成一些更难处理的垃圾。做出来的产品如布袋、服装、围巾必须是大家都用得着的,才能赋予厨余真正有用的第二生命。”
除了普通产品,他们更与本地裁缝合作推出旗袍,为厨余染色产品增添一点本土特色;工作坊也是染乐工房的主打:“让客人买到产品之余也买到一个我们渴望传达的讯息,一直是染乐工房的宗旨。快时尚服装几十块就有一件,人们以为服装都是唾手可得的;只有透过亲自体验染色过程、了解制作服装背后的工艺,他们才会懂得珍惜。”
染乐工房产品:
染乐工房示范制作雪花染围巾:
升级再造的概念并非要你把一些垃圾透过加工,变成一些更难处理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