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面的René Magritte:活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艺术家
一向是超现实艺术家René Magritte的忠实拥趸,他的世界充满梦幻与人性,所谓的超现实是衍生自非常实在的真实,一幅画便是一个诡秘的空间(uncanny space),框内框外若即若离。
照片由主办单位提供。
不论看书看画看照片还是看衫,我不太习惯先研习作家的故事再分析作品,一是我没有心机也没有时间去慢慢细看,二是我信奉现代主义文学家Roland Barthes的“作者已死”(Death of the Author)理论,每位看倌看每种创作,都能看出一个世界。
而近日参观的《雷内·马格利特“影像透视:照片与录像”》展览(René Magritte: The Revealing Image – Photos and Films)却是特例,因为我想看看,究竟一个人在什么生存空间下,才能创作出如此奔放而广大,又充满叛逆色彩的艺术世界;没有想到,原来他的生活是如此现实,对一个超现实艺术家而言却是如此不现实。
又,其实在展览中看他的一生,又怎样会完整?别说策展人会有主观的修饰和编排,成世人流流长,总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单看几件大事名著哪能代表创作者的一生?事实上,根据策展人Xavier Canonne的叙述,这些照片在Magritte在世之时,他本人也不太想公诸于世的。
在商场打滚的艺术家?
话说回来,为何会说他是现实的超现实艺术家?
他出生于19世纪末一个比利时纺织品商人的家庭,是为家族中的长子。他的二弟Paul Magritte是诗人和音乐人,与Magritte关系亲厚;三弟Raymond Magritte却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视他为疯子。他一生与商业打交道,即使奠定超现实主义流派的艺术,他依然需要糊口。他与大部分香港设计师和艺术家很相似,收入靠freelance,平面海报的设计、广告照片、品牌创作全都有所涉猎,展览中某些照片也是他与妻子Georgette创作广告的过程。策展人说Magritte的客人嫌那些照片意义不明,还说他的作品可算是现代软性广告的先代人物;我却想,旧时代的老板和新时代的老板,思维都一样。
他总是穿着西装
在展场中看着他的生活照,竟发现Magritte除了童年那段时光,竟是长期穿着西装。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男装无什么选择,又大概是因为他本人也爱美,他竟然作画时也是西装笔挺地坐着,而不是穿着弄脏也无所谓的旧衣,或戴着围裙。唯一一个解释是,他无时无刻都准备被拍摄,准备成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分。在参加传媒导赏时大家都专心听着策展人细心的讲解,细细回想Magritte不同时期的作品;我却职业病发作,研究着他每套西装的细节,发现他比较钟情暗花条纹或花呢格纹(Tartan),低调地表现特色细节,与他的画作也算异曲同工——未知是否只有我一个留意这些无聊的细节?
虚像背后未为真
展览的最后一区命名为“The False Mirror”,引用Magritte自家名画总结他的创作过程。一路走来,策展人说了很多著名艺术家以至René Magritte本人留下的注脚和语录,展览中也有很多引用句子,但我却对他形容创作的描述特别深刻。如此超现实的作品恍如梦境,他却说:“只有清醒时我才能创作。”墙上的人像照片,主角的脸全都被不一样的物件遮住,自然让人想起《The Son of Man》这幅画,但配合另一幅作品的名讳却又生出别样意思来。镜子中的映像从本质上便是虚假,只是谁又能说镜子外的人是真实的?我们看到他穿着正整齐西装戴着圆帽,却因为照片画框遮面而看不清那人面目。我们都对虚像背后的真实有所好奇,殊不知这是一种永恒的延后(eternal deferral),主角面前那幅遮面的画是配饰,掩饰着真实。想来想去,难道时尚不也如此?
真亦假时假亦真,谁说什么真的假不了其实是废话。Magritte作为艺术大师心思澄明,虚像背后未必就是真,他透过这些照片那些名画,静静说着道理。
雷内·马格利特“影像透视:照片与录像”展览(René Magritte: The Revealing Image – Photos and Films)
日期:即日起至2月19日
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8时
地址:ArtisTree(太古坊康桥大厦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