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Novel Fineries(下):将工艺传承与革新

撰文: 张宇滔
出版:更新:

上篇提及到Novel Fineries将传统衣饰品的用途与表现形式更新,这次则聚焦至品牌所运用的工艺。

摄影:龚嘉盛

说起“工艺”,没有手艺人的细腻心思与巧手根本就不会技艺出现,所以在谈翻新传统、谈承传时,最重要还是背后的人文精神与交流,而不是只以机器重塑了事。

苏州以“锦绣之乡”而闻名,不但出产绚丽的花线 ,而且构思、绣工、针法无能比拟,以逼真的艺术效果而闻名。June在设计出Pocket Art的图样后便交由师傅以苏州双面绣方式制作,其后再用人手上色,制作过程长达50小时。看到每一款Pocket Art的渐变色泽便足以慢慢细味。

亲身寻访工艺师  坚持人手制作

Novel Fineries成立了两年,两个系列Pocket Art及Gorget分别使用了苏州双面刺绣及印度串珠工艺,均是创办人及设计师June Kimberly Lau亲身寻访当地师傅及商谈才将该工艺融入到品牌设计之中。“现时苏州会做苏绣的师傅也不多了。在与他们沟通时,他们还不知道会将刺绣用在袋巾上,很好奇我在做什么。我在完成上色部份后便寄回成品给他们看,他们都觉得很好看!”在刚开始时,June亦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因为刺绣部份只是其中一个步骤,其后还要送回香港由June作修剪及上色,可是例如在剪裁时绣线部便会披口,影响袋巾观感,后来与师傅们多番商量对策,在绣线边位加缝针步及烧边才得以解决。

每款Pocket Art都由June人手上色,反复试过不同颜料才能模仿到蝴蝶翅膀半透明的效果。
同样需时五十小时,每一件Gorget都需要两至三个师傅同时串珠才能完成。

至于Gorget的串珠技术,June曾到访过不同国家寻找串珠师傅,最后定在串珠历史最悠久,手工也最细致的印度,以全人手制成Gorget系列。虽然印度拥有技艺细腻的师傅,却没有优质的珠仔,June便从香港深水埗、台湾及日本采购适合的玻璃珠及胶珠再寄去印度,每一步都是时间与心机。

手工与机器制作出来的物件永远不能相互比拟或取代,前者蕴含心思与温度,后者确保精准与速度,各有好处。但在电脑与人工智能渐渐占据我们生活的时候,手工往往显得更为珍贵,因为当中那份“人味”是机器无法制造出来。

翻新传统:什么要变?什么不可变?

Novel Fineries是由革新工艺而起,但这不代表纯粹将工艺的单一特质挪用至自己的设计,June说:“我会以师傅的技术去做,不改用料与工具,只是媒介改变了。”以苏绣技术来说,可以不必传貌,但不可不传神,唯有将传统技术应用至当代日常生活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否则该技艺只能存在于博物馆之中。

June希望将品牌发展成为一个艺术家与工艺的资料库,搜集、纪绿及运用不同的手艺形式,例如在推出蝴蝶款式的Pocket Art时,她有印制目录介绍五十个款式分别参考了哪个品种及背后的故事。在这两个系列之后,June亦密锣紧鼓筹备下一个系列设计,最近已在京都偶然遇到一批百年古和服布,又前往非洲肯亚寻访串珠技术,之后将与不同地方的艺术家合作,将她的库藏化身成不同饰物。不过在推出新设计之外,她更希望举办一个小型展览,邀请自己合作过的工艺师来港展示制作过程,将首饰设计成为另一种教育及传播途径,只是目前在资金及场地上仍有许多考虑因素,还在发掘策展的可能性。

我会以师傅的技术去做,不改用料与工具,只是媒介改变了。
Novel Fineries创办人及设计师June Kimberly Lau

Pocket Art与Gorget该怎么配搭与保存?

June分享说很多客人认为她的设计太小众、太难配搭,其实只是香港较少人配戴,她便示范了几种简单又能即时点亮造型的配衬方式。

Pocket Art:既可折出不同形状,亦可随心放在口袋中,也可根据个人性格来决定露出多少边位。

一扭、一捏,June便扭出花蕾形状,她笑言自己是熟能生巧,大家也可创作出自己的折叠方式。
每款Pocket Art均会以书本形式包装,大家每次佩戴完毕后可用书本压平约一晚时间,再放回盒中让它像标本一般安静躺在里面,尽量不要用熨斗熨平。

Gorget:Gorget本身色彩丰富,可以黑、白纯色衣服配搭。大家平常上班时穿着纯色衣服,晚上出席宴会时便能顿时提升造型。保存方面以衣架挂起则可。

Novel Fineries售卖点:

官方网站香港:MODEMENT PMQ店、Lane's(威灵顿街)巴黎:Les Suites、Cinabre美国西雅图:VisetteMonaco:Pierre

更多翻新传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