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钦天监为主角的成长小说 记大时代下人欲与权谋︱开卷乐
“我们总是爱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我们擡头看天,天就是天了,天是没有国界的,没有国族,星斗满天,叫星宿,可不是叫星族。”西西新长篇小说《钦天监》诉说了主角周若闳的成长故事。他父亲曾于晚明钦天监工作,周若闳耳濡目染下,年幼便跟随父亲学观星,到后来考进了清廷的钦天监,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几何、西方历法及星象等,直至退休归隐,也就是清朝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擡头仰望星空,背后牵涉的是一系列人事、权力在时代洪流的纠缠。
文:笔从心︱原题:《钦天监》(下)——一言道破玻璃心
【延伸阅读:西西新作《钦天监》 康熙朝天文学家卷入中西文化冲突︱开卷乐】
知识分子尊严受创
西西用了很长篇幅去写中西思想对天的观察。中国的“钦天”有敬天之意,乃至汉朝董仲舒的精神天。中国人对天的认识有限,对天存在敬畏,古代的钦天监正是朝廷为理解天文地理而设的部门,可惜官员知识能力有限。有一次京城发生大地震时,书中提到 “福伯说,上天发怒,不久就有大灾难啰。父亲听了,摇摇头,沈吟说:应该有预兆,为什么没有。”
自古以来,中国自诩为天朝,视其他部族为夷狄,但面对西方先进的科技传入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受创而质疑自身,但碍于面子问题却不承认。西西婉转地点出当时中国人的自负与玻璃心。明末清初时,西方传教士的丰富知识远胜中国,传教士亦深明要保存中国人面子的道理,如利玛窦传播西学时,面对帝权统治,逐渐学会让步,以寻找传教士的生存空间,甚至容许中国教徒祭天祭祖。西西在书中引用利玛窦《中国札记》:“先要谦逊尽公民之职,然后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书中提及耶稣会士南怀仁讲授《坤舆万国全图》时言:“地球是圆形的,在圆形的表面,没有中心点。全世界的国家,没有一个位于中心,也每个都位于中心。中心,只能当作东南西北的参照。”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
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时代保守不容许开放
康熙皇帝重视西方知识及工艺,甚至有一所皇帝专用的“玩具厂”,收藏各式西洋玻璃、眼镜、自鸣钟等等新奇有趣的发明,也意味当时西方科技较中国更胜一筹。此外,全书花了很多篇幅讲述周若闳学生时向西方传教士求学,可惜面对大时代下,保守的思想仍然存在,到后期乾隆禁教,足以证明中国至上以下,也没有开明地接受外来文化。开放的思潮始终受到皇权、时局所限。
周若闳和同学宁儿一方面接受中国传统钦天监的教导,另一方面又向西方传教士虚心学习,最终在钦天监由学生成为老师,也成为了中西方知识场角力的夹心层。他们见多识广,不满当时保守的教育风气并作出批评。“例如古人的《步天歌》,文字浅易,又押韵,是为了方便民众学习,可是一直收藏起来,只容政府的天文官员阅读,不准外泄。”如康熙曾下旨指示官员修习外语,不过并没有确实执行,也没有成立相关的外语部门。宁儿提到自己在浩瀚星空下感到渺小,认为西洋传教士扩阔了他们的眼光,“我难以理解有些很有学问的士大夫,引经据典,要证明这一切进步的科技我们古已有之。不单这么说,更认为都源自中国,连康熙皇帝也这么说。我看过皇上参与编写的《三角形推算法论》,其中认为西学是中国古人流传出去的,是礼失而求诸野。拍马屁的士大夫,奉承这是天大的创见。”
香港作家刘伟成特别提到,中国近代史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的著作《西学东渐记》、《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正正反映中西频繁接触,思想及文化融合背后,中国人心理上对于传统文化及知识的挣扎及反思。就如宁儿所说,每个人只是无垠宇宙里的微尘,在历史洪流中,尤其显得渺小,但也只能够紧守岗位,勇敢且尽力地做应该做的事,正如西西书中最后道:“人世匆匆,有什么可怕的。”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