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之颠】香港战前灯塔只余5个 最老超过140岁!

撰文: 余思朗
出版:更新:

电影《春光乍泄》结末,张震去的火地群岛灯塔(Les Eclaireurs Lighthouse)—— 被阿根廷人称为“世界尽头的灯塔”。其实要看灯塔,不用跑去地球最南端,不用跑去欧洲美洲,香港也有。曾经是亚洲最繁华贸易港口之一的香港,自十八世纪起已建有自己的灯塔,屹立在本港各个小岛,为来往的船家照路。日出日落,战前所建灯塔仅余五座。昔日灯塔的功能也许不再,但它们记录的历史,和守护它们的灯塔看守员故事,仍静静留在小岛之巅。

遥遥立在海岛之巅,灯塔的历史和故事,离我们多远?(图:香港记忆/高添强)

香港第一个灯塔和中英谈判有关?

灯塔的故事,和香港历史环环相扣。

香港对外贸易始于十八世纪后期,在那之前,本港海上贸易并不频繁。直至中国在鸦片战争战败,被逼开放港口,才掀开香港成为世界港口的序幕。

那时西方商人提出兴建灯塔,方便贸易船只航行,但其实早于1867年,英国海军测量师里德中校(Commander Reed)已提出三个在本港兴建灯塔的地点——包括香港最东面的横澜岛、南丫岛和位于南边的蚊尾洲(Gap Rock)。然而这三个地点皆属中国领土,中英谈判不果,计划就一直搁置。

直至1875年,才把灯塔位置确定在属香港管理的德忌立角(Cape D'Aguilar),遂建了本港首个灯塔——德忌立角灯塔,即是鹤咀灯塔(以附近的鹤咀村落命名)。

看守员守灯塔一个月

鹤咀灯塔于1875年4月16日亮灯启用,造价15000港元,建成时高17米,采用煤和石油气灯,再利用折射原理把光聚焦到中心,天清时,讯号灯能照到23海里以外。灯塔以石头建成,圆锥形而上,让建筑重心维持在底部,抵挡台风和海浪冲蚀。初时灯塔只能发出稳定的白光,后来技术改善,每个灯塔都会有独特的闪光和转速,方便船家辨认位置。

当时灯塔要人手控制,为了“迎接”全港首个灯塔的诞生,当时香港政府还从英国请来一位看守员,事前要在伦敦的灯塔和讯号灯制造公司接受训练,相当不简单。灯塔通常建于偏远小岛,设施欠缺,遇上打风落雨也求救无门。初时看守员要驻守灯塔一个月,才能放一星期假,食物、水源,也要在小岛解决。

相关文章:美利道停车场关闭 市民奇遇旧式70年代“废纸箱”

发烧友教你睇英国皇室徽号认邮筒 全港第一个邮筒在哪?​

现存五个灯塔:

其后三十年间,香港政府兴建了共七个灯塔,建筑各有特色,现存五座战前灯塔——鹤咀灯塔、青洲新旧灯塔、横澜洲灯塔,和灯龙洲灯塔,皆被列为法定古迹。现时灯塔由海事处管理,不开放公众参观,但如鹤咀灯塔和黑角头灯塔的旧址,仍能从登山径远眺或经过。

青洲灯塔:欧陆式建筑 启用日期:1/7/1875

青洲灯塔充满欧洲建筑特色,墙上有两个“十”字通风口,和中古欧洲堡垒上的枪眼相似。(图: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青洲灯塔建筑群位于本港西面,包括两座灯塔、一幢前欧籍职员宿舍、和一幢前看守员房舍。灯塔以花岗岩制成,高约12米,圆拱形的大门和“十”字形的采光窗口成了它的建筑特色。

1893年,时任港督卜力爵士提出把已停用的鹤咀灯塔讯号灯移到青洲灯塔,便在旧灯塔旁建了一座较大新灯塔,1906年开始运作,1970年代全自动化。两座宿舍建筑物曾一度改建为警察康乐中心。现时则租予基督教互爱中心作青少年戒毒治疗及康复中心。

黑角头灯塔:子承父业的灯塔看守员 启用日期:1/3/1876

1890年代的黑角头灯塔。(图:香港记忆/香港历史博物馆)

黑角头灯塔充满著有趣的故事—— 这灯塔完工日期较预期迟,原因是建筑材料不小心送了去非洲的好望角。

又据说,曾有一位看守员的太太在灯塔内生了孩子,孩子长大后也成为了一位灯塔看守员。

蚊尾洲灯塔:中英合建的灯塔 启用日期:4/1892

蚊尾洲灯塔现况。(影片截图:Tam Kwong Hung)

还记得前文提及蚊尾洲本是灯塔理想选址之一?1888年,港英政府再向中方提出灯塔兴建方案,最后拍板由当时仍属中国的九龙海关支付7500元的兴建费,和每年750元的维修费,兴建工程和维修由香港政府负责,蚊尾洲仍属中方领土,讯号灯由瑞典制造。

现时灯塔由内地管理,转用太阳能继续运作,近年也有珠海旅行社办起到蚊尾洲灯塔的旅行团来。

横澜洲灯塔:服务历史最悠久 启用日期:9/5/1893

(图:香港记忆/高添强)

由上海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当时的中国海关)聘请巴黎Barbier and Co公司建造横澜洲灯塔的讯号灯。1893年5月投入服务,1901年1月1日根据新界租约交由香港政府管理。

横澜洲灯塔在二战时因空袭而严重损毁,1989年全面自动化。现时灯塔仍在运作,除了为船只照明外,还为香港天文台报告东面气象资料,是本港仍在运行、历史最悠久的灯塔。

灯龙洲灯塔:金属灯塔 启用日期:29/4/1912

(图:香港记忆/古物古迹办事处)

灯龙洲灯塔,又名汲星灯塔,特色是金属制的骨架,11.8米高,英国制讯号灯。

南堂尾灯塔:日军防卫设施 启用日期:不详(建于1941-1945年间)

南堂尾灯塔是香港最后转为自动化的灯塔。(图:香港记忆/古物古迹办事处)

南堂尾灯塔位于东龙岛最南面,和其他灯塔不一样,南堂尾灯塔并非为海上贸易而建,而是日军在二战时兴建的防卫设施。

它原本用作炮台以保卫维多利亚港东南面的航道,可放置约九吋直径的大炮,炮台后来于1965年改建为海事处南堂尾灯塔的机房。

资料来源: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