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道停车场关闭 市民奇遇旧式70年代“废纸箱”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中环美利道多层停车场大厦于今年5月1日关闭,计划将这块黄金地皮改作商业用地。停车场历史超过40年,吸引市民到场拍照留念,更发现内里有款式古老的垃圾桶。“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表示,这款垃圾桶常见于70年代。最初是称作“废纸箱”,1972年才改称为“垃圾桶”。运输署回复查询时确认,停车场有两个刻有“USD”(Urban Services Department,前市政总署)标志的垃圾桶,正联络相关部门跟进。

发现古老垃圾桶的Johnny是80后,任职文员。他自小在湾仔成长,喜欢本土旧文化。他说:“始终这些是以前港人生活的见证,本应该做完善保育,但既然难以避免清拆,我会主动为它们作纪录。美利道停车场服务市民44年,以前更是廉政公署的总部,尤其在发现旧垃圾桶后,我认为社会与政府不应单纯以地皮价钱,衡量这座建筑的价值。”

服务市民44年的中环美利道停车场关闭,有市民到场拍照留念,竟然奇遇旧式垃圾桶,绝非现今流行的“刘华”款式。(受访者提供)

他在4月30日傍晚专程来到拍照留念,就在1楼的电单车泊位附近,发现一堆杂物。当中两个红漆铁制垃圾桶特别吸引他。半圆上盖装嵌在长方形铁盒,左右两边有倒“V”字形铁枝支撑。他留意到垃圾桶没有食环署或80、90年代的区域市政局标志,“我先30几岁,对这款垃圾桶没有印象。但从设计可见,这个垃圾桶有一定历史。”停车场关闭前由威信停车场公司管理,威信回复查询时确认,停车场有一批属于运输署的杂物,包括垃圾桶。目前杂物及停车场皆已移交给政府处理。

以前竹箩都当垃圾桶 兼备“收尸”功能

朱汉强主持脸书群组“再见垃圾桶”推动环保,对垃圾桶素有研究。他看过Johnny提供的相片,认为是常见于70年代的垃圾桶。“这款垃圾桶尚未完全消失,我在南昌邨这些旧式屋邨见过。小时候,这款垃圾桶只是一个长方形铁盒,后来有附设烟灰缸的上盖。除了这款,还有竹制垃圾桶,贪其轻便,容易叠高存放。”

女医生在美利道停车场堕楼命危。(资料图片)

原来1970年,全港400万人口只有3,328个垃圾桶。而今天全港有4万多个,食环署规定每60米放置一个。2000年食环署成立后,采用两款容量分别为70公升和130公升的圆桶型垃圾桶,总共21,000个。圆桶设计能防止垃圾桶被强风吹走,而底座、内胆和外壳独立组装,方便清理。由最初浅黄色,01年改为紫色;到08年因应本港协办奥运,改为橙色。“至于市民见到绿色和黄色的垃圾桶,是属于康文署辖下场地的。”朱汉强说。

他更提起,以前有一种高挂在电灯柱上的有盖“老鼠箱”,老一辈用来形容高矮配情侣的“电灯杉挂老鼠箱”,便是源自此箱。“像奶粉罐大小,一打开,气味难闻到死,而且会流出像豆腐花的液体。这是市政局提供给市民处理老鼠的垃圾箱,后来才知道,单是1970年政府就处理掉32万只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