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之死】IP遍地开花 香港何去何从?
香港电视一度凭武侠小说改编剧风靡全球华人,可惜当原创剧本不济之时,坊间亦缺乏可堪改编的素材,从此自家剧集为观众所唾弃,大举转往中、美、日、韩的影视节目。近年大陆、韩国影视圈都掀起一股IP热潮,网络文学和漫画成为改编电视剧的创作素材,不但令电视业百花齐放,也反映了当地文化软实力。
所谓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称,意指现有版权物,包括各种网络文学、实体印刷文学、漫画、影视作品版权等。不少影视制作公司及电视台都会大手购入这些版权物的改编拍摄权,并利用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带起收视和话题性。
Netflix的漫画战略
这种模式在日本和美国这两大漫画工业强国流行已久。不过,美国多年来漫画改编作品较集中于电影,例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漫威(Marvel)和DC漫画系列,而电视界则素来凭强大的原创剧本,例如《广告狂人》(Mad Men)、《绝命毒师》(Breaking Bad)、《权力游戏》(Game of Thrones)等建立观众圈。即使近年出产过《毒枭》(Narcos)、《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等原创剧集而闻名的Netflix,也不会小瞧IP的成功,如2013年便从漫威(Marvel)购入版权,改编《夜魔侠》(Daredevil)、《铁拳侠》(Iron Fist)等剧集,令其节目内容更为多元丰富。此外,Netflix还购入韩国网漫《Love Alarm》、日本漫画《深夜食堂》、芥川奖得奖小说《花火》的版权开拍剧集,试图以改编当地的人气作品打入当地市场。
日本漫画、小说持续展现软实力
长期在亚洲热门的日剧,一方面有赖于领先全球的动漫产业,由1990年代的《GTO》、《庶务二课》,到2000年代的《花样男子》、《交响情人梦》,以至近期的《朝5晚9》、《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改编日剧一直在亚洲热播。另一方面,小说也是漫画以外的常用日剧改编素材,尤其是推理和职场题材,像东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和池井户润的《半泽直树》,抑或“本土”味浓厚的小说改编剧集如晨间剧和大河剧,都成功结合文学、历史、文化观光,不约而同展现强大的软实力。
中国网络文学庞大产业链
至于近年中国影视IP热潮,却非来自深厚的历史文化,倒与网络文学有关。1997年在上海成立的“榕树下”是中国网络文学最具影响力的网站,据2001年《数字财富》第15期报道,截至2001年9月榕树下注册用户100万,日均投稿量5,000篇,日均页读数达550万,存稿逾65万篇。至2003年起开始出现付费阅读的商业模式,当中以“起点中文网”为首,被上海盛大互联网公司收购及被腾讯收购纳入阅文集团后,迅速成长,现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之一。
电子商务与阅读风气正开拓出超乎想像的IP产业链。2015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巨头如百度、腾讯、阿里先后成立了网络文学部门,一方面希望在IP产业上游占一席位以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统合了散落的网络文学资源,令读者更方便地寻找和阅读。据《人民日报》3月29日报道,中国共有7.31亿网民,当中网络文学用户达3.33亿,占网民总数45.6%,而手机网络文学用户有3.04亿;数百家文学网站日更新总字数可达2亿汉字,文学网页日均浏览量超过15亿次,2016年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产值破5,000亿元人民币。仅是上述的阅文集团,每天就有400万作者上传原创作品,网络小说存量达千万部。网络小说市场庞大,不乏好故事,2010年的《步步惊心》和2011年的《后宫甄嬛传》正是IP剧早期的成功例子。之后《花千骨》、《瑯琊榜》、《芈月传》、《盗墓笔记》等都是近年改编自网络小说的高收视剧由是而生;剧集拍毕,IP亦可开发手游,成为一条完整而规模庞大的娱乐产业链。
韩国Webtoon异军突起
韩国近年影视发展迅速,不论剧集还是综艺,很大程度由于制作团队的精心制作,例如早前剧集《鬼怪—孤单又灿烂的神》在亚洲大热,综艺节目如《Running Man》、《蒙面歌手》等,IP均被多间中国电视台购买版权制作自家版本。而近年韩剧更开始了一股网漫(Webtoon)改编剧集的现象——所谓Webtoon,由Website和Cartoon而来。1990年代末,韩国印刷漫画因经济衰退而萎缩,但是在政府文化政策的支持下,例如199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和2012年的《漫画振兴法》,以及成立相关机构如韩国漫画影像振兴院(Korea Manhwa Contents Agency,KOMACON),韩国漫画经由网络再次兴起,网络漫画家上传作品的平台日益成熟。这种OTT模式令漫画题材愈趋多元,随着手机及网络进步,一方面像Naver在旗下的通讯软件Line推出Line Webtoon,专攻移动端;另一方面,有别于网络上看到的日本及美国漫画,韩国网漫采取上下滚动,毋须翻页,亦无框线,近来甚至开发出声画效果,大大提升阅读体验,令网漫流行。据首尔科技智库Digieco指出,2015年南韩网漫及周边商品市值约4,200亿韩圜,并预计2018年将突破8,800亿韩圜,可预期南韩网漫对其影视产业发展影响日重。
香港IP人才何在?
反观香港,影视产业风光一时,原创剧本固然强大,例如《大地恩情》、《大时代》、《创世纪》等,但也有部分有赖于武侠小说改编。金庸自1955年起于《新晚报》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同期亦有梁羽生,加上古龙1960年代起开始在香港连载,自此香港掀起了以三人为首的武侠小说风潮,成为大众流行娱乐,也是电视台剧本的来源。
这些武侠小说改编剧集,令多位参演的香港演员红遍中港台,多年来经历过两岸三地多次改编翻拍,香港的改编版本至今仍为剧迷一致公认的经典,不过2000年代初开始就无以为继,除金庸以外香港可改编的IP有限。香港缺乏IP,正是香港政府长期以来的文化及教育政策失败的写照,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香港在各个文化创意产业青黄不接。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如此窘境下,香港坊间近年正积极发展新的IP模式,譬如《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壹狱壹世界》等,电视剧则有Viu TV改编自本地网络小说家南方舞厅的《玛嘉烈与大卫》系列和《三一如三》,颇受本地80、90后观众欢迎。
拍摄本土小品没有问题,只是各地IP产业的发展模式正提醒我们,好的节目内容可以是跨语言、跨地域的,电影《七月与安生》是去年成功例子,由香港导演曾国祥执导,陈可辛监制,改编自大陆同名网络小说,结果在中港台赢尽口碑和奖项。港剧在购入他方IP翻拍之外,又可否多走一步,培训人才写出那些蜚声国际的剧本?
更多相关文章,请看香港电视产业专题。专题同时刊载于4月3日出版的《香港01》周报第54期,敬请读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