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男生围”?街头品牌的厌女基因
曾经听过一句话很深刻:“男人需要靠其他男人的认同下,才能真正变成男人。”拿什么来得到认同?街头品牌(或名牌)是其中一个认证。
日前传来Supreme创办人James Jebbia被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提名为年度最佳男装设计师的消息,不禁当场失笑,想起这个街牌千篇一律的产品之余,也想起他们很problematic的性别气质。
将女性时装排斥为他者
正在思考Supreme提名的启示之际,突然想起日前在《Hypebeast》读到的一篇访问/评论,正是剖析街头品牌隐含的性别歧视。从本质上看来,“Streetwear”自然与象征奢华、上流人士的“High Fashion”相互对立。有趣的是,为何前者象征男性,后者象征女性?访问中,街头品牌The Hundreds创办人Bobby Kim说:“从来街头品牌都诡异地充满男性气质,它的出现让男生能够‘不像女孩子或同性恋’地喜欢服装和穿搭。”读至此处觉得很吊诡,因为街头服装本身强调舒适随心,剪裁款式均是男女都可穿的设计,原来背后还有如此二元的古怪想法。
街头品牌的“Boys’ Club”圈子看起来有点像国外大学的“兄弟会”(Fraternity Club),透过不成文的规条来凝聚以及区分“成员”,如特定的服装风格、剪裁和配饰,或对街头品牌“内行”资讯和知识的了解,更甚是曾经花费购买潮物的金额、潮物的数量等等。这些规条不仅区分insiders和outsiders,更能让这群拥有共同特质的男生越发内聚,让所谓男潮慢慢形成一种直男专属的错觉,与女性主导消费的时装遥遥对立的“伪专业”。当这种文化建立在充满侵略性的男权之上并将之正常化,这问题可就大了。而这种父权气质并不建立在品牌如何塑造男性形象,而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上。
在Supreme的服装下,女性沦为欲望客体
2013年,James Jebbia入禀控告由Leah McSweeney创办的街头服装品牌Married To The Mob,指她们的“Supreme Bitch”T恤抄袭并导致Supreme收入损失,要求索偿1,000万美金。而McSweeney本人更曾经以详尽声明回应这场官司,解释系列正希望以二次创作(或说三次,因为Supreme商标也是挪用普普艺术家Barbara Krugar的作品)批评品牌物化女性的举措,并希望透过这女性主导的街牌向“Boys’ Club”圈子宣战。
而事实上,将女性塑造成性感物品植根在Supreme品牌DNA已久,单是恶名昭彰的时尚摄影师Terry Richardson亦帮品牌拍过尺度大胆的照片年历,并公开表示希望能让男性勾起自慰的欲望。可笑且可怜是,Supreme标志的原创人Barbara Krugar当年以红框白字宣扬女性主义宣言,现在同样的红框白字竟沦落为女性下体和胸脯的遮羞布。当然,即使到了今天,街牌圈子中依然不乏这种宣扬这种意识形态的人。
Terry Richardson为Supreme拍摄的Lady Gaga硬照:
街头品牌Surf is Dead的社交媒体宣传照:
由直男主导的创作团体为直男客人而创作,以女性身体作为招徕却忽视甚至拒绝潜在女性客人,听起来如此不合理的事情,却在这将近30年的时光中一直重复,难道时装界真的不觉得应该处理面对?
街头服X时装:性别无差别的未来?
所谓街头文化,本就为对抗阶级、霸权而生,何以到最后演变成父权扎根的温床?当主流时装也开始迈向多元,尊重小众、注重性别平权的议题时,本该走前一步的街头文化更应如是。美国著名造型师Beth Gibbs在《Hypebeast》中讲得好:“(街头品牌不尊重女性的)现象是错的,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去改正。”现在看来,所谓“High Street”的时尚联乘,正是不可多得的契机。街头服装与主流时装之间的界线随着众多联乘系列和跨界合作而渐渐模糊: Gocha Rubchinskiy X Burberry的系列大受好评、甚至连高跟鞋品牌Jimmy Choo也跟近年炙手可热的新贵街牌Off-White推出春夏系列、Dapper Dan杀入Gucci……
街头品牌、服饰以至文化开始走入主流,走进时尚圈子,也走进女生的生活。与此同时,在传统美国街牌圈子中,亦继Married To The Mob之后开始陆续出现女生主导的品牌;成名已久的Obey亦透过与不同街头艺术家的合作,宣扬种族和性别平等共融的讯息,“Boys’ Club”排外传统和当中的厌女思想早应,亦理应大势已去。
女性主导街头品牌Married to the Mob产品:
当然,除了业界内的改革,消费者也要明白,你付的钱代表不仅仅是你喜欢哪件衣服,而是你对品牌背后理念的支持。用你的消费选择表态,远离厌女品牌,便是压制性别歧视,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