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以花为名,谈禁忌之恋的旧电影

撰文: 陈袆
出版:更新:

情欲,是大多数人避而不谈却又无法忽视的情感,如果是符合“常理”的爱倒还说得容易,不被主流意见所接受,甚或逾越道德观念的爱恨情欲更是无法张扬。不少以禁忌之恋为题材的电影均以花作名(本名或译名),将无法直白吐露的情欲关系借花寄语。

电影海报呈现了主角Eddie在夜总会工作的装扮。电影英文为名称为《Funeral Parade of Roses》,是因为蔷薇与玫瑰同属蔷薇属植物,但电影实际名称还是以蔷薇花命名。(网上图片)

《蔷薇的葬礼》:同性恋与乱伦日本,1969年

蔷薇花代表美丽、圣洁的爱情,尤其红色蔷薇用以送给初恋、粉色是爱的誓言。可是蔷薇用于葬礼中又是什么意思呢?《蔷薇的葬礼》为实验电影导演松本俊夫的作品,讲述主角Eddie自少处于很抑压的状态,父亲离家出走后本想依赖母亲生活,却因为受不了她另找情人而杀死他们。他后来成为女装僻同性恋者,在夜总会工作时与妈妈生的情人——俱乐部老板发生关系,妈妈生因而自杀,并在丧礼上以蔷薇陪葬。最后,俱乐部老板却发现Eddie是自己的儿子而自杀……各人都有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但兜兜转转终究得不到。看似狗血的剧情,其实是日本同性恋文化的启蒙作品,更带有希腊悲剧《伊底帕斯王》故事的影子,戏中角色也全是由男同性恋变装者演出,去年亦被伦敦LGBT电影节评为30套历来最佳LGBT电影之一。

《红玫瑰与白玫瑰》电影海报。(网上图片)

《红玫瑰与白玫瑰》:得不到的从来矜贵香港,1994年

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着实太过经典,不但故事被搬上银幕,更被填词人黄伟文写成《红玫瑰》、《白玫瑰》两首歌。红玫瑰代表热情的爱,是成熟诱惑的王娇蕊;白玫瑰代表纯洁与谦卑,是乖巧温柔的孟烟鹂,无论她们于㤏振保是红或白玫瑰,得不到的那个永远最让人戚戚然。

《隔墙花》(La Femme d'à côté)电影海报。(网上图片)

《隔墙花》:可望不可及的出轨情人法国,1981年

中文戏名虽然译作“隔墙花”,却只是以花来象征女性,法语原名为“La Femme d'à côté”,又可译作“邻家女”。男主角Bernard及女主角Mathilde本是情人,分手后各组家庭,却又在阴差阳错下成为邻居并重燃爱苗。两人边偷情边为自己对妻子/丈夫不忠而自责,本已决定分开,Mathilde却再又一次的约会中杀死Bernard并自杀,结束这段不断求爱却又受道德束缚的关系。那个人如花一般美丽,无论是出于肉欲还是情感上的需求,他也始终是隔墙的花,不属于自己。填词人林若宁曾以此为题写了歌曲《隔墙花》,道出两人对爱的态度:花开无声的事/感激你给我一点涟漪/遗憾也是个传记。

左边为1962年版电影海报,心型太阳眼镜、棒棒糖成为了Lolita的标志性形象。右边为1997年版电影海报。(网上图片)

《一树梨花压海棠》:萝莉塔情意结美国,1962年、1997年

原电影名字为《Lolita》,但香港译名为《一树梨花压海棠》着实为恋童情节增添了几分诗意。此句出自苏轼为好友张先生的赋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白色的梨花象征一辈子的守候,意指年届八十的张先生;海棠象征温和、快乐,在中国传说中它的由来与父女之情有关,在此意指张先生18岁的少妻。这恰好代表了《Lolita》的剧情——中年男主角Humbert恋上女房东的14岁女儿Lolita,因而娶女房东为妻来接近她,在女房东死后便带着Lolita游历美国并防止她与其他人接触。“Lolita”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解读,在日本是一种时装风格,亦可解作可爱的小女孩;在韩国则看重其恋童僻的意味,拍摄Lolita风的摄影师Rotta及女星都曾受过批评。

+3
《少女椿》1992年动画版本电影海报。(网上图片)

《少女椿》:对世界的绝望日本,1992年

来自于异色美学大师丸尾末广改编的漫画,题材与画面相信不是人人能接受,1992年动画版更因过于暴力被评为18禁。故事讲述天真纯洁的少女小绿在母亲暴死后到“赤猫座马戏团”工作,却被团中肢体残疾的异人们强暴与欺凌,虽然后来出现的侏儒魔术师给予小绿慰藉,却是另一层地狱的开始。电影中各情节可谓集所有禁忌之恋之大成。“椿”其实是茶花的日本名称,因为花落时会整树山茶花同时凋零,被日本人视为武士专心致志追求永恒的灵魂,也暗喻了死亡。女主角虽然叫作小绿,片名却改为《少女椿》,是否也喻意了少女对荒谬世界的绝望?

谈起“花”,也不一定只是浪漫可爱的代表,以其来诉说不被普世所认可的关系亦可更添一份凄美。

更多“花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