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数字游戏:时尚何价?
时尚产物的价格如何决定?名牌一定贵,贵的便一定是名牌吗?
说到影响价格的因素,最基本的当然要数物料和手工的成本,因此各大品牌总爱为背后的制作故事大书特书,一枚复杂腕表用了多少零件,一颗闪亮宝石多么珍罕,一个手袋花了工匠多少心血⋯⋯务求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名牌溢价 27万元的波鞋
价格也建基于品牌名气和产品供求。只是名气向来虚无,引伸而来的溢价也是品牌说了算(有价无市又另作别论)。产品稀有度则可能是刻意做出来的奇货可居,限量版的“量”不难人为操盘。像Chanel、adidas Originals、Pharrell Williams早前合作推出的Hu NMD球鞋,全球限售500双,官方定价1,000欧元本就教人咋舌,网上更惊现27万港元炒价。
近年炙手可热的潮牌Vetements上月在港举行一日限定活动上,一件DHL雨褛/卫衣卖6,500至7,900港元不等,一个老套纪念杯亦盛惠400港元。银饰老牌Tiffany & Co.最近亦推出Everyday Collection,银制三角尺售400美金,看似纸杯的一对瓷杯售95美金。信手拈来的奇趣例子,还有185美元的Prada纯银万字夹(实情是money clip)。平凡外表与高昂价格的反差,令人觉得幽默到带点荒诞。
名牌贬值 5蚊都嫌多
当然,千金难买心头好,值与不值,见仁见智,甚至会因情况而改变。记得在2013年,香港某二手名牌店以$5卖袋作噱头,成功制造排队人龙。翻看报导,取得头筹者花了$5买到原价$4,980的Gucci手袋,表示十分超值;排得较后的另一人,虽可用$5入手原价$980的See by Chloe手袋,但却表现失望:“得番三个(袋)畀我揪咋”、“都是垃圾来”。明明用$5买到$980的商品,可是因为“蚀底”了,便觉得那个袋立即贬值成垃圾?
早前跟朋友谈起YOOX——作为YOOX Net-a-porter集团的一份子,此网店主要售卖过季名牌服饰,价钱比当季新货打个折。有些容易辨认的潮流设计,过季后减价我还能理解,但当中其实也不乏长青耐看的款式,好些名牌衣物明明用料高质,有心机的话不难寻到宝。至于为何事隔半年便立即要割价求售?难道如Oscar Wilde所指,时尚真的只得半年限期?是我们漠视了它们本身的价值,还是当初它们溢价太多?
定价愈趋极端
有趣的是,时尚界的定价如今愈来愈两极化,贵者愈贵,廉者愈廉。在fast fashion店舖,不难见到数十元一件衫,成本竟可低廉至此,背后代价可会是对环境的伤害、对工人的压榨?更可怕的是,消费者习惯了一件T恤可以只值数十元,更加迫使品牌透过压缩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去进行以本伤人的价格战。
回到最初的问题,时尚产物的价格如何决定?联乘波鞋真的值27万元,名牌手袋可以不值5蚊?我只能说在这场数字游戏当中,买不起的别要勉强,花得来的不妨图个开心,只是勿忘了时尚婆婆Iris Apfel所言——你即使买得到时装,但买不到风格。所以与其胡乱消费,不如买得精明才是王道。
梁懿,误打误撞成为时装编辑,并非欠缺投入热情,只是更爱冷眼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