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灾难:一件事激嬲时装编辑

撰文: 梁懿
出版:更新:

品牌公关与时尚传媒唇齿相依,合作无间,有些可以成为真朋友,有些只能相敬如宾,当然也有面和心不和的。关系由双方建立,自然双方都有责任。两者各为其主,出发点不同难怪有著根本上的矛盾,最简单的例子是公关总想记者不管接收到什么品牌资讯,有趣没趣的都期期出日日post,好让他们交功课。而且行内少不免树大有枯枝,总有人恃著自己是大品牌的公关或大书的编辑而目中无人自以为高高在上,也不想想自己不过是打工仔一名,放下工作身分后,若你本人无料到,也不知底气从何而来;即使你本人十分有料甚至是老板,那仍不改你欠礼貌、欠修养的事实。

除此以外,品牌公关与时尚传媒之间还会因为什么而交恶?根据我个人经验和短访了几位行家,信手拈来了十个个案,全部真人真事(稍作改编修饰),不过部分情况其实跟是否身为公关没有关系,发生在各行各业都是灾难。

时装编辑经常要跟品牌借衫拍摄。(Getty Images)

借衫篇

1.“一早跟某品牌安排借衫拍摄,但到拍摄当天,公关才告诉我那些衣服仍扣在纽约海关。这些不是当天才知道的,为何要在最后一刻才通知我?虽然不少编辑都会多借几套衣服作后备,但早点通知对方多两手准备也不为过吧。”

2.“有次跟某品牌借了两双鞋拍摄,结果却没有送来,我也不以为然,反正送漏东西不是奇闻。事隔一星期,公关致电要我归还两双鞋,我说没收过,她立即语气极差,仿佛是我偷了一样。三催四请叫她把速递员的收据传给我看,才发现上面的公司印根本不是我公司的,但她仍不肯罢休,直至我建议报警,事情才不了了之。更令我生气的,是半年后这位公关若无其事地找我,我问她后来发展,她才说原来速递员送错了去另一间公司而且已找回失物。莫说是半分歉意,她就连主动交待一声都没有。”

礼物篇

3.“发布活动前,公关致电来rsvp,第一句说完日子和时间,还未提到活动内容,第二句便说‘那天会有XX纪念品,你来吗?’虽说贪心是人之天性,但记者也并非乞食,不是人人去活动都为了贪小便宜的。”

4. “去完发布活动,循例都会拿一份新闻稿,尤其有时要赶即日出文,当然要取一份才稳阵。有次我临走时问公关取新闻稿,他第一个反应竟是:‘哦,你要礼物嘛?门口同事会给你。’谁又稀罕了?”

非紧急事情请用Whatsapp。(Getty Images)

电话篇

5.“早几日有个不太相熟的公关,半夜12时用手提电话打给我,我以为她有急事便接听了,但原来她只是想问我饮食版应找哪位记者。能够互相帮忙没问题,但半夜没急事打给不相熟的人未免白目,真的很心急的话也可以先whatsapp联络吧。”

6.“某次我在户外拍摄,天气炎热又有两个模特儿要应付,本已裙拉裤甩。有位公关打给我,循例问道:‘你现在方便谈吗?’我答:‘我正忙⋯⋯’还未说完他已继续自说自话:‘好快㗎咋,我想问你们时装组现在有哪位同事?主编是谁⋯⋯?’我觉得他根本是假民主!”

出差篇

7.“那次跟整团大约20人一起出发往外地公干,当中包括来自不同机构的记者、模特儿、化妆师、摄影师等人。一到机场,公关派给每人一份资料,里面其中一张纸竟然纪录了全团人的个人资料,由姓名、出生日期以至护照编号。我立即跟她投诉,她却一脸委屈,说那家航空公司没有itinerary,所以印给大家check in。天啊!就算那是必须的,也可以先删除其他人的资料吧!”

出差公干可以有许多意外。(Getty Images)

8.“那次出差要二人同房,作为女生的我一早跟公关A表示想跟其他女行家,而不是同行的男同事同房,公关A在数日后回复说没问题,他已跟另一位我不认识的女行家沟通过。但去到异国的机场,当地公关竟然说毫不知情而且安排不了(公关A没有随行),幸好最后有其他行家协调才解决事情。”

提案篇

9.“公关打电话来问某单news可否在某个特定日子post上网,我告诉他我‘答唔实’,因为若果有任何突发大新闻便很可能要让路。怎料他竟说:‘那我们落的广告都答唔实了,我们叫sales抽稿啰’。”

10.“公关联络我pitch某件新货,后来我迟了跟进,他便直接找我上司,还投诉我不回复他。我可不是全天候应付他一个品牌、一个公关的。”

梁懿,误打误撞成为时装编辑,并非欠缺投入热情,只是更爱冷眼旁观。

更多行内行外话题,尽在【Just An Outsider】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