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倡议】零等候时间又如何 长者:居家安老非困在家中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我平时下昼得闲饮下茶,同班阿婆倾下计咁啰!”这是不少长者希望能居家安老的重要原因,可以选择的话,大部分长者都不想被困在老人院。本港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峻,政府近年投入在安老服务的开支连年上升,一直提供更多安老院舍宿位,提倡的“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却仍未见落实。

要长者能安心居家安老,增加政府社区照顾支援的政策十分重要,唯现时政府的措施仍无法达标,亦无法扭转一直以来倚重院舍服务的局面。6月发布的《安老服务计划方案》只提出了政策的大方向,施政报告提出的社区照顾“零等候时间”亦欠具体方案,政府除了增加资助服务名额外,更重要的是重新规划各区长者中心的服务及加强前线人手培训。

独居的陈婆婆虽然行动不便,需要辅助仪器出入,但她仍很喜欢每天到楼下和老友记聊天买菜,不想住进老人院。 新增内文模块

78岁的陈婆婆现时独居,外出时需以拐杖或推车协助。“我日日都落街,唔会闷嘅!”但她仍热忱于天天到楼下在小社区中和老友记们畅聚。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曾接受搭桥手术,手术位置现时仍间中出现疼痛。她已使用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近8年,开始使用服务时身体情况较差,手术出院后亦曾需要机构送饭,但陈婆婆热爱原本居住的社区,现时康复进展良好。

她需要复康运动、协助洗澡、家居清洁、量血糖及陪诊的服务,护理员亦会跟她做物理治疗及职业治疗,而送膳服务她现时已没有再使用。“我日日都落街买𩠌㗎,咪几个阿婆咁一齐去啰!”后来她的自理能力得到改善,她亦不想住进老人院舍。“我差唔多周街都识嘅,一日见成30个朋友!”陈婆婆笑得开怀地说。陈婆婆虽然独居,但从没感到生活沉闷,每天都会到公园、街市和老友记一起聊天。

“护理员同我好似姊妹咁好!”她在公园亦有时看到在区内到访其他长者家的护理员,都会热情打招呼,婆婆保持心境开朗。她亦喜欢参与很多活动,希望能一直留在社区,育有的四个儿女亦会不定期到访探望她。“居家安老”不单是留在家中养老,不少长者亦如陈婆婆一样,很重视留在社区中的生活,但社区照顾的配套要做好,才能让长者能安心居家安老。

社区照顾资源投入不足 社区照顾院舍服务失衡

即使政府提倡“以居家安老为本”,但政府投入的资源明显向院舍服务倾斜,提供的院舍名额和开支都比社区照顾的多,轮候院舍和社区照顾服务的长者比例为三比一。长者平均轮候院舍服务的时间约为2年,而社区照顾服务则约为11个月,但部分轮候社区服务的长者会同时轮候院舍,亦有长者或家人因认为社区服务无法满足他们要求而直接选择轮候院舍,故社区服务的需求未必能于数字上反映。

陈婆婆和护理员常常见面,已建立良好的信任。

社区照顾服务应先满足 更个人化需求日增

若然能提供足够的社区支援,更多长者能延后住院时间,留在社区安享晚年,让院舍资源分配可以更完善外,亦更符合大部分长者的愿望。据统计处进行的调查,绝大部分的长者都没有打算入住安老院,当中更有超过八成的长者表示即使日后身体状况变差,仍希望留在家中而无须入住安老院舍。

在现时的社区照顾名额不足的情况下,轮候中的轻度体弱长者的身体状况无法得以纾缓,到能用到服务时可能已恶化至需要住院,令院舍轮候人数再增加。由此可见,住院乃大部分长者最后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居家安老对长者而言仍有难度。

香港的人口急速老化,安老服务的需求定必愈来愈大,资源重整以让最急切需要服务的长者得到照顾十分重要。据《香港人口推算2017-2066》,长者人口(65岁或以上人士) 将会以比整体人口更快的速度上升,由2016年的116万增加至2036年的237万,再进一步增至2066年的259万,将占总人口的36.6%。在现时出生率低的情况下,劳动人口难以抚养大量的长者,不足的安老政策令大量长者生活困苦。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屯门区改善家局及社区照顾服务主任王艳芳亦指,愈来愈多长者使用认知训练,将来服务需求会更大。

每位长者需要的家居照顾服务各有不同,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包括送饭、陪诊、复康、家居清洁等,主要透过“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协助轻度体弱长者,至于中度或严重体弱长者,则以“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提供更多复康运动及特别护理。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屯门区改善家局及社区照顾服务主任王艳芳指,中心现获社署分配160个名额,每名长者会接受由4位专业人士一同评估的个案管理模式,决定个别长者需要的服务,当中物理治疗为中心最多长者使用的服务,约占75%的个案,而陪诊及送饭则分别有25%及20%。

因此,社区照顾服务不是单纯增加名额便足够,服务提供者亦需要按长者实际期望及需要而设计个别的服务,部分长者可能只需一、两项服务,亦有部分需要全部的服务,政府亦应适时检讨每服务名额的成本预算是否足以应付大部分长者的需要。

院舍服务成本高 建津贴院舍需时

可是,院舍服务成本远比社区照顾服务高,政府需每年增加院舍名额及开支,建设新的院舍则需要约9年时间,以现时每年只建成2-3间资助安老院的情况来看,轮候人数难以在短期内缩短。因此,每年政府安老开支大增,亦无法大幅提高社区服务名额,以致两方面需求也无法满足。

于刚公布的施政报告中,特首林郑月娥指目标要做到社区照顾服务“零轮候时间”承诺,反映今届政府落实居家安老的决心。根据长者社区照顾关注组以2015年的数据研究,只需4亿4,800万元,就足以支付一年全部轮候社区照顾服务的开支,但单纯增加服务名额,以现时各个名额的服务成本,并不足以满足长者的需求。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服务总监黄翠恩希望,安老服务能做到“以长者为本”。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服务总监黄翠恩指,社区照顾服务应以长者为本,但现时的服务受制于政府规划的类型和次数,应要更大的弹性,例如部分长者可能需要人陪同到公园、陪同买菜等,但这些服务并没有包括在任何计划中,须社福机构额外花资源去做,无法完全照顾长者不同的需要。

她亦表示资源亦是问题,以现时信义会提供的“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每个名额每月约$4400的服务成本,一星期中长者只能接受到1至2次的护理及复康服务,并不足以帮助独居或双老家庭,大部分能使用服务的长者均有其他护老者同住或协助。因此,政府除了要令轮候时间减至零外,亦要增加每个名额的服务成本,才能符合长者的真正需要。

把责任推给市场 社区券难减津贴服务人龙

政府亦深明单靠现行政府资助的社区照顾服务不足以应付需求,早于2013年以“钱跟人走”的方式推出“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让在轮候政府服务的合资格人士,以社区券的模式,使用在非政府机构及社会企业营运提供的服务,第一阶段并没有包括其他私营服务提供者。在该计划下,长者须共同付款及接受经济审查的安排,部分坊间的服务费用比政府的社区照顾服务明显高,质素却没有受监管保障,不少长者宁可继续轮候政府服务,也不愿使用社区券,计划成效不大,政府却仍推出第二阶段试验,把责任交给市场,而没有着力提供更多津贴服务。

本港长者数目众多,居家安老照料的需求庞大。(资料图片)

截至2015年9月底,累积获发社区券的人数有2650,而已使用的只有1114人,更有1282人选择退出计划,有约五成参与的长者没有在计划中受惠,反映社区券不受长者欢迎,成效不彰。现时有不少的非政府机构及私人营运者提供自负盈亏的社区照顾服务并非一条龙服务,有只提供日间护理的机构,亦有只提供家居照顾服务的单位,在没有整合服务的情况下,长者须要自行寻找多个单位,对长者而言亦未必方便,难以找到合适的服务。

现行的私营服务仍未够多元化及成熟,政府却仍于去年继续推出第二阶段试验计划,加入私营服务提供者,市场主导的社区券未必能有效纾缓轮候时间,于施政报告宣布再增加至6000张,希望把轮候政府津贴服务的队伍分流到其他坊间的服务提供者。

然而,政府应从根本解决问题,整体规划各类津贴长者中心的服务并加强人手培训,确保服务质素,而非倚靠市场提供质素参差的服务。要让“零等候时间”不成空话,政府需要的是规划各中心提供的服务,不是只缩短轮候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