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Tee共享】不让跑Tee“短命” 在遥远陌生人身上还原价值

撰文: 余婉兰
出版:更新:

黄健裕(阿裕)传来一个故事:“14岁美国女孩将一件穿不下的蓝色毛衣,送进旧衣回收箱。11年后,一位10岁的非洲小男孩穿著它,与原主人擦身而过。”早些日子,阿裕在千里迢迢的柬埔寨也经历同样的事,有日他和穿上香港跑Tee的柬埔寨少年擦身而过,一切似曾相识。身在异地,阿裕与陌生少年、与“经自己手”的跑Tee重遇,故事重新把三者连结。像故事里的美国女孩,他见到善的循环和善的显现。“一个善意的举动,或许正影响著我们素未谋面的人。”

阿裕从跑友手上收集各种各样的跑衫。(被访者提供)

“跑Tee共享”facebook专页由黄健裕(阿裕)于2014年开设,呼吁跑友分享未开封、全新的跑衣,再透过本地和外地团体,将跑Tee分享到有需要人士手上。

想了解黄健裕搞环保平台的心法,请看另一篇文章:

全新跑衫送到去资源匮乏的国家,一件衣服的价值才变回正常。(被访者提供)

过百件未拆的纪念跑Tee 像胶袋一样短命

阿裕从前没有想过有一日成为半个环保先锋,“见到个胶兜,会有点感觉。”他说。到今天,他未敢自居环保分子,因为没办法杜绝生活中出现的塑胶纸杯。“尽量减得一件得一件,几年没有叫过外卖没扔过发泡胶,不过仍然未减到饮品那个纸杯。”阿裕的环保理念简单,物件已被制造,就想办法用尽,延伸其生命,这对环境最负责任。几年前他成立“跑Tee共享”平台也为了延长跑Tee的寿命,好少人想到,一件著得上身的跑衫,和一个胶袋和纸杯一样“短命”。

阿裕是运动爱好者,跑长跑十年年资,每年参加各大小比赛就收到一件纪念跑衫,跑到第五、六年,跑衫开始消耗不了,拆开穿一两次就扔在一边,加上太太也是跑步爱好者,纪念跑衫几年间“乘二”累积百几件。“衫你可以著上身,没有人意识是问题,因为它不像餐具或胶樽,你摸到见到塑胶。我自己储到一定数量,才意识它是大问题。”跑衫价值低,也含有塑胶等石油副产品成分,一个身体根本著不了那么多件跑衫,比赛的主办单位照旧猛派。

“人决定件跑衫的寿命,但现代人都追款转季,不肯穿核突的纪念跑Tee,比赛陆续有来,扔跑衫就像扔一个胶袋般即弃,没有分别。”你见阿裕每日装束就是跑衫,用一个身体消耗十世也著不完的跑衫。

阿裕平日在地铁站与跑友交收跑衫。(高天驰摄)

任何和运动有关的比赛、嘉年华和亲子竞技之类,纪念跑Tee非常普遍,你越玩多就越储多,活跃比赛那批人储得更夸张。运动对个人健康有益,不见得对环境有益。香港赛季每月十至十五场,每场比赛约有500至5000人参加,估计每月约制造10000件赛事跑衫,超过一半人不会穿或只穿一次,最后送往堆填区。阿裕有时不明白,明明你问参加者,那堆纪念跑Tee有几大用处,如果留念,号码布已经够独特,何必又整一堆印了“荃湾体育节”或“沙田竞步赛”的帽子或跑衫?

“主办单位不是这样思考,成本低,又有赞助,不送怕没有人参加、怕投诉,没有诱因令它停止。参加者明明不想要,要头痛处理的问题,落入好古怪的恶性循环。”阿裕觉得是消费心理作崇,报名就期待有赠品,招徕了部分贪心赠品的人。消费文化加上即弃文化,最后一堆无用的纪念品和纪念跑衫制造不久,一出生就迅速地死亡。不少有环保意识的跑步人士,开始在报名前填上“走Tee”,尽管未报名前,那堆成本廉价的跑衫一早制造好,“走Tee”至少是向主办单位的一个表态。

肯亚选手把跑衫送回自己家乡。(被访者提供)

用全新跑衫 连结不同的人

阿裕明白物质过盛的香港里,一件成本十蚊的纪念跑衫好比胶袋“贱命”,扔掉不觉可惜。然而一件能穿得上身的跑衫,自有其实用的价值,阿裕成立“跑Tee共享”平台,决定以礼物形式,转赠全新未拆的跑衫予珍惜这件衫的人,把一件衣服的价值还原。这几年来对象包括肯亚选手、中国内地、缅甸等地的学童、本地露宿者或基层家庭等。

最近他去柬埔寨参加马拉松比赛,和一名穿上香港跑Tee的柬埔寨少年在街头擦身而过。从前阿裕主要做中间人,一边回收跑友捐赠的全新跑衫,另一边寻找适合的社福机构,不多机会接触直接受惠的朋友,如转赠外地更从没有接触过。虽然他和他没机会打招呼,一件跑衫就这样连结了两个陌生人,那一场偶遇变得微妙:“那一刻感觉奇妙,好像和我有关,亲眼见到衣服分享给其他人。”有香港跑手也在柬埔寨参加马拉松,说想要把纪念跑衫带回香港,捐赠予“跑Tee共享”,但阿裕当下就建议他:“不要带回香港了,就直接送给你在柬埔寨见到的人吧!”

除了连结到受惠人士,阿裕更想连结更多人:“一年前访问我,未必讲到太多,虽然做的事不变,内在想像已经不同,我更希望透过人与人面对面接触,让跑步群体或大众思考对环境的责任。”

谦虚克制的阿裕从前没有想过“做大”平台,只维持一人的能力范围内运作。最近他开始思考,希望‘跑Tee共享’未来组成团队,把“善”循环与壮大。

跑Tee共享FB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