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E】马雅人是搾干还是善用资源?

撰文: 来稿
出版:更新:

撰文:郝紫通电脑游戏《世纪帝国II:征服者入侵》的马雅文明有一个优势叫做“资源维持时间”,它的含意其实是指金矿、石矿、树木、果树丛与野生动物等天然资源的产量得到提高,而此设定背后可能反映了历史上古典期马雅文明衰落的原因。

古马雅文明发展史可以分为前古典期(约前2000-250年)、古典期(约250-950年)及后古典期(约950-1539年)。前古典期以中美洲危地马拉太平洋沿岸和高原地带为主,见证了象形文字的出现、广场纪念碑的设立和石料建筑的兴建;古典期以危地马拉低地为主,是古马雅文化及艺术最为兴盛的时期,但在九世纪前后却突然衰落;后古典期转移至犹卡敦半岛,只是建筑、科技方面的成就都已经大不如前。至于游戏里的马雅人,主要反映的是处于古典期的马雅文明。

科潘古城曾为古典期马雅人聚集地区,结果却因消耗周遭天然资源而落得荒废的下场。(互联网图片)

近年加州大学地理学系教授Jared Diamond的《大崩坏:人类社会的明天?》一书以科潘(Copán)地区为例,说明古典马雅城邦崩溃与消耗天然资源的关系。科潘有五块面积不过10平方英里的河谷沃土,附近皆为丘陵地带;当地人口从五世纪起聚居于河谷沃土,到公元650年前后人们开始搬到丘陵居住,但因居民滥伐树木造成土坏侵蚀、降雨减少,故在下一个世纪他们又逐渐迁回谷地。资源不足反映在当地人恶化的健康状况,过度密集的居民争夺有限的田地,国王因无法兑现风调雨顺的承诺而遭推翻,最后结果当然就是城邦人口急剧下降,公元950年的数量仅余颠峰期一半,至1250年更是了无人迹。

学者还原丘伊克的马雅石灰窑坑,它的消耗燃料效率较传统的石灰柴炉节省接近20%。(互联网图片)

不过,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讲师Ken Seligson的研究,最近却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根据他在丘伊克(Kiuic)地区遗址的田野考察成果,当地马雅人从七世纪起尝试利用窑坑取缔在地上的柴炉,后者每制作1平方米的石灰约花费5平方米的木材,而前者却可以节省20%左右的燃料。凑巧的是,丘伊克的古典马雅城邦衰落时期刚好又略晚于其他地区二百多年,似乎表示古马雅人并非没有留意到消耗过多资源可能会危害生态环境,并且积极地研发善用天然资源的技术。无奈他们过去对大自然造成的损害已经难以逆转,所以到十一世纪初丘伊克地区的马雅城邦依然逃不过衰亡的命运。

在游戏中扮演马雅人时,自然可以尽情搾干天然资源而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然而历史上的马雅人却承担不起这种代价。为免今日现代文明重蹈覆辙,我们也应该像丘伊克马雅人那样,学懂如何有效地善用有限的天然资源。

本文为来稿,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如欲投稿欢迎电邮至history@hk01.com。

更多AOE历史相关文章:

匈奴人真的不用住屋吗?

遗迹如何变出黄金来?

没有消失于地平线上的条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