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故事】北海的霸者汉莎同盟

撰文: 陈子炜
出版:更新:

从香港往德国旅行,汉莎航空是一个常见的选择。汉莎航空是德国的国航,其名称“Lufthansa”中的“Luft”来自于德语,意为“空气、空中”;故此其原意即是“空中的汉莎”。那什么是“汉莎”(Hansa)呢?

汉莎所指的是活跃于12至16世纪以德国为根据地的商人同盟组织“汉莎同盟”(英:Hanseatic League;德:Dudesche Hanse)。汉莎来自于德语的“公会”,是中世纪城市发展所衍生出来的特殊组织。由于城市的发展与崛兴,商人与技术劳工取代传统农业生产者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这些新兴阶层依据其专业会组成形形色色的公会,以垄断该行业的所有经济活动。

行业工会(“行会”)会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一般人意欲入行,必须从“学徒”(apprentice)开始跟随师傅(master)学习一门手艺,师成之后再就行会安排开始执业。在中世纪的城市中,不加入行会基本上无法在该行业谋生。今日不少专业工作仍设有专业工会,无疑与这些中世纪行会甚为相似。

除了技术人员组成的行会之外,经营不同类别贸易的商人亦会组成商业工会(“商会”)。商会也是“一条龙”式地垄断了由货物供应、关税、交易路线专营、以至于经销这一系列的运作。不过与行会比较不同的是,商贸必须与其他城市交易,故此商会会以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城市类似的工会达成合作协议,甚至合并成跨城市或跨国商会。

中世纪的裁缝师傅与学徒。(互联网图片)

北海的商人

得益于历史原因,德国地区的商会发展有相当优越的先天条件。德国地区自10世纪开始,已渐渐出现不少人口集中的城市。这些城市为当时周边地区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13世纪开始,统治德国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更将一些重要城市提升成为“帝国自由城市”。这些自由城市脱离封建制度而直属于帝国,同时得到自治权。在自治体制中,集中城市资源与财富的商会便成为城市的统治阶层。

由于商会同盟和自治体的兴起,像汉堡(Hamburg)、卢比克(Lübeck)和不莱梅(Bremen)等德国沿海地区的城市变得更为发达。商会同盟最初以打击海盗以保卫海上贸易航道为宗旨,后来发展成一个拥有独立议会的国际性同盟组织。1356年,汉莎同盟于卢比克举行第一次大会,标志其成立。

汉莎同盟的交易城市。(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此外,汉莎同盟亦因为东欧地区的开发而获大庞大的财富和势力。在12至13世纪,德国地区成立了条顿骑士团并向东欧的波罗的海地区发动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的扩张开发了东欧的贸易圈,而同样以德国人为主要构成的汉莎同盟就乘机垄断了整个波罗的海沿岸的交易。俄罗斯地区盛产毛皮和琥珀等贵重商品,汉莎商人只要将这些货物转运到德国或者更远的低地和英伦地区便能谋取暴利。全盛时期的汉莎商人势力东至波罗的海的里加、西至英伦岛的伦敦;少者能买下各大城市内的实业,大者甚至能向城市所属的封建领主买下城市的自治权。可以说,汉莎商人比荷兰商人更早驰骋于海上。

汉莎同盟的没落

然而好景不常,汉莎同盟因多种不利的因素在15世纪开始没落。首先,汉莎同盟在波罗的海的“靠山”条顿骑士团遭到波兰和俄罗斯诸公国的夹击势力日微,致使波罗的海的贸易受到阻隔。而另外一些史学家更认为,15世纪后欧洲开始离开小冰期而气候逐步回暖,故此西欧对毛皮的需求大减。这些因素都严重打击了汉莎同盟在毛皮和琥珀等稀有商品上的优势。

此外,由15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少商贸的竞争对手,打破了汉莎商人的垄断地位。15世纪,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开发亚洲航路以及发现美洲新大陆,将欧洲的资本集中到这些新兴市场上。之后,荷兰和英国商人在17世纪相继兴起和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再将贸易中心移往东方。相对而言,交易圈集中于波罗的海的汉莎同盟能生产的财富就愈来愈少。

而且北海的政治局势在16世纪急速改变也影响了汉莎商人购买都市自治权的做法。新教兴起引发的欧洲大规划宗教战争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像波兰、英国、荷兰等国家不欲再让他国商人把持都市贸易权而收紧了自治权和商贸特权的买卖,令汉莎商人经营更见困难。

由德国游戏公司开发的《大航海家》系列(Patrician)就以汉莎同盟为背景。(游戏截图)

17世纪汉莎已开始息微,而坚持多两个世纪后,最终同盟于1862年解散。虽然汉莎同盟的实体已成为历史,但几个世纪所形成的文化乃可见于今日的北海地区。德国的汉堡、不来梅、卢比克、荷兰的格罗宁根(Groningen)、和波兰的格但斯克(Gdańsk,德语为Danzig)都因为以往为汉莎商人活跃的自治都市已称为“汉莎城市”(Hansestadt)。

更多“航海故事”:

为何南美洲只有巴西说葡萄牙语?

海盗船为何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