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揭深圳湾水域面积32年内减三成 忧大湾区城市化威胁湿地生态

撰文: 陈葆琳
出版:更新:

本港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与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相连,数以万计候鸟每年冬季前来本港后海湾湿地渡冬。香港中文大学及埃克塞特大学环境持续与应变联合研究中心(ENSURE)一项研究发现,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的深圳湾泥滩、鱼塘和基围等不同水域的面积,在32年之间减少了三成,由于部份鱼塘和湿地被转化为混凝土结构,不透水表面覆盖面积增加了15.6平方公里,影响底栖动物的数量,湿地栖息地质素下降,为候鸟带来不利影响。

研究团队认为,大湾区的快速城市化,对后海湾及其周边湿地的生态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填海造地计划直接影响水质及底栖生物群落,政府首要目标应是防止栖息地再进一步缩小,并利用大自然生态去解决城市化引起的问题,包括透过种植红树,用以过滤水质。

+11

学者:不透水表面覆盖面积增加15.6平方公里

中大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李成业及梁沛健,早前联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Brendan Godley团队研究大湾区的生态系统。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的深圳湾是候鸟由东亚至澳大利亚迁徙通道的其中一个重要补给站,研究团队利用40年的长期环境数据,研究流域土地利用、水质和湿地容纳大量候鸟的承载力变化,发现从1988年到2020年,该地泥滩、鱼塘和基围等不同水域面积减少了30%。

此外,该地不透水表面覆盖面积增加了15.6平方公里,研究指主要原因是鱼塘和湿地被转化为混凝土结构,间接影响了后海湾的水质,湿地生态结构被破坏,不利于候鸟补给。根据香港观鸟会年度监测资料,冬季候鸟从2008年最高数量(每种水鸟物种高峰数量的总和)90,986只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48,157只。研究团队指,候鸟数量与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莫大关联,底栖动物包括生活在泥滩的动物,如蠕虫、螃蟹和弹涂鱼等,牠们容易受水质改变影响。研究认为,水质的显著变化及底栖生物群落的改变,与大规模的填海造地计划以及不透水表面的扩张有直接关系。

促划定市区边界时必须格外谨慎

梁沛健表示,研究解释了城市化对大湾区生态健康的负面影响。除了水质下降,湿地栖息地减少,其质素亦下降,对候鸟群的生存及该区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他认为城市发展及保护环境之间应该取得平衡,政策制定者须要优先保护后海湾,并处理其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至于政府提倡发展北部都会区,梁沛健说,划定市区边界时必须格外谨慎,首要目标应是防止现存栖息地再进一步缩小和被破坏,同时为保护湿地动植物群提供足够的缓冲区。

后海湾一带早在2004年已获国际鸟盟肯定,当中内后海湾和深圳集水区均被认可为一个重点鸟区,涵盖大部份湿地保育区和缓冲区,亦即该区的生态价值达到国际级认可的水平。(长春社提供)

研究团队建议政府以严格的规定及指引管理湿地,减轻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提倡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如种植红树以过滤水质、保护湿地以减少洪灾等,不但能保护大湾区内的主要栖息地,亦能保护城市周边环境。团队认为,各个持分者,包括政府、本地社群及环保机构,制定及落实有效保护措施的过程之中,必须紧密合作。研究团队续指,举办教育活动及社区参与活动,可让公众了解保护后海湾生态的重要性,以提升他们的保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