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筱庐拟建安老院旧建筑获保留 南生围湿地缓冲区建逾百幢豪宅
元朗大旗岭中西式住宅“筱庐”在2017年获评为三级历史建筑物,发展商多度修改拟改建安老院方案后,近日再有新发展计划。据最新发展方案,发展商拟在筱庐以南土地兴建安老院舍,并原址保留筱庐,日后将会兴建文物花园,开放予公众参观,并会举办定期导赏团等,惟内部则不作开放。
另外,再有发展商向南生围的湿地缓冲区“开刀”,拟兴建108幢低密度豪宅,预料将会令近3公顷鱼塘消失,但会重建一个新的湿地修复区作补偿。
文件显示,选址位于元朗大棠路,邻近振华花园第三期和元朗恒香制饼厂,地盘占地约1,887.1平方米,现时为“政府、机构或社区”,申请人拟在筱庐以南的土地兴建安老院舍,并申请将建筑物高度限制由3层放宽至6层,预料可提供241个宿位。
至于筱庐方面,申请人则拟将其改为屋宇用途。文件引述遗产评估报告指,筱庐的内部定义特征元素(character defining elements)较外部少,故建议将拟建的文物花园划为公众免费参观区域,将会定期安排导赏团和自助游,并设有教育展示板,以提供“打卡位”等。申请人称,将尽可能保留筱庐的内部特色,并会在大楼安装玻璃门或窗,让公众访客可以窥探大楼的内部。
城规会文件显示,筱庐占据地盘的北面,申请人以往曾提出“保育及发展” 建议,将筱庐原址保育,并尽用地盘南部分的剩余用地,兴建安老院舍,但经过详细设计后,建议修订核准发展计划的布局、建筑物的外形及高度,以改善设计,特别是在拟建安老院舍与筱庐附属楼的相容性,并指新方案安老院舍的进一步垂直和横向后移,形容是对筱庐的风貌更加尊重。
至于需要申请放宽建筑物高度限制,文件则提到,在详细设计后,发现限制附属楼周边的支柱数量,需要较长结构跨度和较厚的结构构件来支撑上方的承重墙或支柱,以容许安老院舍的楼板可以跨越于附属楼的上方,强调在不影响“筱庐”附属楼上方的垂直净空作屋顶日后维修下,安老院舍的地面楼层的层高需要进一步增加。
文件续指,为安装更大的通风系统以符合卫生署指引,故建议将建筑物高度从22.65米增至25.9米。
另外,城规会亦接获财团申请,拟在南生围锦壆路一幅“湿地修复区”兴建住宅,地盘占地约51,073平方米,拟以0.4倍地积比率,兴建108幢3至5层高低密度住宅,合共可提供114个住宅单位。申请人指,拟议议住宅发展有需要进行填塘/土和挖土工程。
文件指,拟议发展方案可分为两个部份:
1/ 第一部份,占地约20,202平方米的“湿地修复区”,占整个地盘约40%
2/ 第二部份,占地约30,871平方米,为屋宇和分层楼宇混合式发展,占整个地盘约60%
申请人指,地盘约70%范围落入湿地缓冲区,预料今次发展会令2.88公顷的废弃渔塘永久消失,以及在生态生建期间会有2.74公顷暂时消失,故会以一个“新和功能提升”的修复区作补偿,将会成为雀鸟等的新栖息地。申请人形容今次的综合发展方案已是“平衡了发展与保育的最大考量。”
翻查资料,今次申请地点早前亦曾提出发展申请,发展范模与今次申请相若,惟遭城规会驳回。
长春社:政府“松绑”后湿地缓冲区第10个发展申请
长春社公共事务主任周蔼铨表示,今次是政府自前年提出,研究放宽湿地缓冲区发展限制后,第10个发展申请,形容现时的趋势反映“政府放风、发展商配合,加剧整个湿地缓冲区被开放的压力”,忧虑会有更多生态敏感地带被“开刀”。
她翻查资料后发现,发展商在上一份申请时,未有正视渔农自然护理署要求,修改“湿地修复区”的布局和功能,最终被城规会指不符后海湾规划指引中的“不会有湿地净减少”的原则,以及未能证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否决其申请。
她认为,新的申请的发展规模仍然维持不变,2.88公顷湿地将受发展影响而永久消失,而所谓的“湿地修复区”却未有充份补偿损失的鱼塘,批评发展商不单未及取上一次硬闯城规失败的教训,更是无视后海湾“不会有湿地净减少”的规划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