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鼠年】少数族裔小朋友赴安老院写挥春 青涩字体获长者赏识

撰文: 曾雪雯
出版:更新:

农历新年属华人传统大节日,今午(19日)一批印巴裔小朋友与家长探访元朗安老院舍,赶在过年前为长者写挥春、煎萝卜糕。一个个少数族裔孩子拿著科学毛笔,低头写上祝福字句。对少数族裔孩子而言,拿毛笔写挥春并非易事。有孩子把“大吉大利”写成“木吉木利”,也有孩子用毛笔写了Happy New Year,歪歪斜斜的字体都是他们学习香港节庆文化的一课。
摄影:黄舒慧

一个个少数族裔孩子拿著科学毛笔,低头写上祝福字句。(黄舒慧摄)
+7

印度裔小朋友文凯志(Harjas Singh)今年9岁。他拿著科学毛笔在红纸写上大吉大利四字,那是他昨夜在家中练的字。挥春上隐隐有草拟祝福语的铅笔痕迹。凯志妈妈文凯廸(Herdip Kaur)说,那是凯志14岁姐姐事先为今天的小朋友准备。她说,孩子都知道挥春是带予老人家好运。

凯志妈妈文凯廸(Herdip Kaur,右一)说,凯志(右二)昨夜曾在家中练字。(黄舒慧摄)

最后凯志字体青涩的挥春“身体健康”,送到91岁的熊婆婆手上。熊婆婆笑言,凯志的字写得很好,并指较少遇到少数族裔小朋友到老人院探访。

熊婆婆笑言,凯志的字写得很好。她尤其喜欢凯志写的身体健康。(黄舒慧摄)

熊婆婆于1958年从四川来到香港,她说那时元朗还有河与田,是个种米的地方。有趣的是,凯志的祖先比熊婆婆更早来到香港。凯志已是第五代居港的印度裔香港人。

凯志是第五代居港的印度裔香港人。(黄舒慧摄)

农历新年是华人的传统节日,印度裔家庭在香港有三个新年--元旦、农历新年与印度新年。活动上有印巴裔义工为长者煎萝卜糕,凯志指,印度新年时他们也会做节及与家人吃饭。

种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协会创办人及主席、民主思路成员白俊达(Jimmy Baljinder)为活动负责人。他指,今年是组织首次于农历年与少数族裔小朋友探访老人家,他希望有助小朋友融入香港社会,了解过年文化。“佢地日后都喺香港住,嚟紧几代都在香港过,想佢地了解过时过节香港人点庆祝,同会食啲咩”,他说。

白俊达(白衣者)是第四代居港印度人,太爷当年随英军来港,爷爷当年亦曾任驻港英军,参与香港保卫战被俘,关进赤柱监狱。(黄舒慧摄)

反修例运动持续逾半年,曾有指运动令南亚手足与香港人connect起来。但白俊达认为,连结并非一日的事,“唔系一日,只系一日系connect唔到”。他认为持续的社区服务能连结不同社群,并希望透过义工活动令香港人了解不同少数族裔在港文化。去年三月印度新年时,他曾与义工携同印度节庆食品,拜访土瓜湾一安老院。“当时拎咗好似角仔嘅Laddo同用奶做的糕点Barfi”,他指当时不少长者亦未曾尝过印度节庆食品。他希望透过活动能令更多人了解居港少数族裔的文化。

歪歪斜斜的字体都是他们学习香港节庆文化的一课。(黄舒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