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从汇丰全球投资峰会看强化及巩固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杨华勇

汇丰集团3月25日至27日在港举行第二届全球投资峰会,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者就全球市场投资新动向展开讨论,并看好投资信心恢复态势,共有逾4000名投资者、企业代表和学者参加。英国汇丰集团主席杜嘉祺表示,香港作为内地、亚洲和全球其他地区之间的超级连系人,将强化及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下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央全力支持香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习主席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拥有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与国际接轨的司法制度,汇聚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国际化的人才队伍。香港可扮演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加速流动和自由配置,不断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香港由治及兴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香港金融中心跨越式发展有两大支柱,其一是香港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单低税制、资金自由港、与西方接轨的司法制度、金融监管高效,以及最自由经济体等制度优势;其二是内地与香港不断增强的经济贸易联系。二者有机结合保证了香港经济长期稳定,推动香港持续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亦是当前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应对外部挑战的制胜之道。

过去40年内地经济规模的快速成长是香港金融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动力。九十年代香港积极吸引内地企业来港上市集资;2009年以后,香港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大力扩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成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运作最为规范的离岸人民币枢纽。近年来,世界经济重心转向新兴市场,亚洲成为世界财富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特区政府提供合适的法律及监管框架、清晰而又具有竞争力的税务环境,吸引更多不同种类的基金公司以香港作为基地,扩展基金业务的种类及范围,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香港吸引外资与财富管理生态的发展呈现以下多维特征:

规模与增速双创新高:539家外企落地及41%的增速,反映香港营商环境修复速度超预期。677亿元投资额的稳健增长(10%)表明大型专案占比提升,资本密集型产业布局加速。

就业乘数效应突显:6,864个新增职位对应67%的增幅,显示外资专案从金融服务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如科创研发、绿色金融等知识密集型领域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家族办公室产业的生态跃迁,三年间家办数量突破2,700家,体现香港在税收优惠(如豁免离岸利得税)、法律架构(有限合伙基金制度)及专业服务配套的系统性优势。超30%管理规模过亿美元,显示其对超高净值客户的虹吸效应。家办生态成熟化催生“服务链经济”,带动法律、税务、资产管理等专业服务需求,形成良性迴圈,将巩固其亚洲领先地位,与新加坡形成差异化竞争。

地缘价值再发现:投资者对香港的“正向重估”,本质是对其“超级连络人”功能的再确认。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外资通过香港既可利用普通法体系保障,又能依托CEPA、大湾区等机制获取内地增长红利。加大区域配置额度反映全球资本从单纯追求离岸安全港,转向“中国机会+亚洲增长”的双重布局。香港作为跨境投融资管道(债券通、理财通等)的技术优势凸显。香港核心竞争力在于法治传统、专业人才储备与内地制度对接能力的独特组合。未来需在维持国际自由港特质与深化区域融合间把握动态平衡,持续提升作为双迴圈战略支点的不可替代性。

香港在国家“向新而行”战略中的角色与发展路径,是资本链接枢纽。打通创新产业全球融资通道,成为新经济企业上市首选地,宁德时代赴港上市体现香港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估值发现能力。预计新能源、AI等领域将涌现更多“港股+内地业务”的标杆案例。

构建“内地研发-香港转化”生态,DeepSeek在港设子公司反映科企“双总部”趋势——内地主攻基础研发,香港负责国际专利布局、技术授权谈判及海外市场拓展。香港普通法系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国际仲裁机制,可降低技术跨境交易风险。北部都会区与河套合作区形成“科创走廊”,香港可发挥生物医药、微电子等领域的检测认证优势,缩短内地创新产品进入全球市场周期。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