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低谷反弹 结构阴霾未去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企业对香港证券市场的信心正不断增强⋯⋯私有化退市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并不显著”。正当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立法会会议上如此说,复星旅游文化和槟杰科达这一天从香港主板上私有化退市。连同前两天的保狮龙国际和融信服务,三日内四间上市公司完成了退市。

在回复议员质询的时候,局长强调过去五年私有化退市的公司数量未见上升趋势,分别为26家、30家、17家和14家和16家,平均每年21家。同期,在港交所新上市的公司数量则为平均每年118家。局长看到的,大概是本港金融市场正在“由治及兴”。

从公司的数量上可以这样说,但从公司的市值来看可能是另一个故事。2024年私有化退市的公司市值高达1226亿元,大幅高过同年878亿元的新股上市集资额。用平均数来说,退市公司每间大约76亿,但新股上司每间只是13亿。虽然早几年私有化总市值的数据未公开,但其影响似乎不宜看轻。

私有化趋势与低估值压力

虽然许正宇简单以一句“公司私有化的原因各有不同”带过,但正如陈仲尼、黄俊硕、苏长荣等多名议员不约而同指出,私有化的背后是港股估值低,对大股东形成退市诱因。过去五年,主板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大约从2020年的218亿元降至2023年的136亿,去年即使回升也仅在153亿水平左右,反映市值缩水或者中小型企业增加。近年多了香港人转战所谓“美股七雄”,不是没有原因。

今年以来恒生指数虽然劲升两成六,创下三年高位。但即使如此,目前83间恒指成份股中47间市净率低于2,24间甚至低于1,显示投资者信心不足。与美国标普500约四倍的平均市净率差距明显,低估值容易成为是私有化的驱动力。

例如一家上市公司帐面价值为100元但股价仅30元,即使以溢价五成提出私有化,每股45元的成本仍能为股东带来超过一倍的无风险回报。而又如果公司由家族或大股东主导,即使持股少于50%,仍具实质控制权,低估值与股权结构可能驱使股东倾向于通过私有化套现,而非长期投资发展。可惜的是虽然议员问及政府可有方法防止大股东滥用私有化机制,局长却只重申新上市的数量多于私有化退市。

过去五年平均每年118家的新上市公司数量看似不俗,但根据港交所年报,同比数字却是由2020年的154间减少至2024年的71间,跟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200间难以相提并论。同期主板新股集资额更是从3996亿元大幅跌至878亿,比起前年的463亿惨不忍睹集资额,我们或许可以自诩去年录得九成升幅,但比起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3000亿水平,明显仍然“未见到家乡”。

香港虽有韧性 难言重上高峰

市场在低谷后开始反弹,今年首两个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逾2200亿元。然而高利率环境可能持续,压抑新股集资活动。SHEIN在纽约上市受阻之后,转往伦敦也不来香港,去年撤回了上市申请的菜鸟又没有重启消息。更不用说在特朗普2.0的冲击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亦面临考验,我们甚至多了印度、日本及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对手。

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过往是碰上天时、地利、人和,却不代表现在可以一劳永逸。今年以来交投活跃,升幅跑赢其他市场,只是说明了香港仍有几分韧性。如何提升估值吸引力,激励成长型企业上市,以至是稳定IPO、改善股权结构等,都值得政府认真看待。我们不但不想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如果日均成交金额可以更上一层楼,达到3000亿元以上,每年上千亿的印花税收入甚至可以成为库动的稳定支持,更胜高地价收入。